我國首個采用EPC模式建設的大型水電站

  在我國百萬千瓦級水電項目中,雅礱江公司率先在楊房溝水電站采用EPC(設計、施工總承包)模式建設,由中國電建水電七局·華東院聯合體總承包,是一次“大膽”的模式創新,被業內譽為“第二次魯布革沖擊”。

  我國水電建設早期主要采用“自營式”管理模式,即由一個主管部門下的設計院和工程局設計施工,建成后移交給電廠。自上世紀80年代“魯布革沖擊波”(公開招標引入競爭)后,我國水電建設全面進入DBB(設計-招標-建造)建設管理模式,雅礱江二灘水電站便是其中的代表性工程。

  近年來,隨著電力體制改革逐步深化、水電開發成本越來越高,雅礱江公司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在楊房溝水電項目上創新采用EPC模式。該模式把設計、科研、施工單位深度融合,最大限度整合資源,最大程度挖掘強強聯合的巨大潛力,有效提升工程效率和效益。

  傳統水電建設管理模式,設計是上半場,施工是下半場,無形中“延長”了建設周期。而EPC模式需要總承包團隊“全場跑”。在“全場”賽道上,設計、施工人員同吃同住同工作,將設計單位技術優勢和施工單位的現場經驗、設備資源充分整合,共同服務工程建設,減少了傳統模式下設計、施工單位不能有效溝通,資源、時間部分浪費的弊端,突破了傳統模式資源分散、關系復雜、責任模糊、工程投資難以控制的組織形式,實現“降成本、補短板、提品質、增效益”的目的。

  以地下廠房建設為例,一般同等規模的水電站地下廠房開挖、支護最快需30個月,而楊房溝水電站通過設計與施工多方面深度協同融合,創新運用地質監測預報等先進手段,只用了26個月就完成了地下廠房的開挖、支護。電站開工以來,工程建設安全和質量“零事故”,較合同工期提前近1年下閘蓄水,提前6個月機組并網發電。

  楊房溝水電站EPC模式產生了“1+1 >2”的效果,創造了多個國內首次:首次研發大型水電工程EPC模式大壩智能建造質量智慧管理系統,首次在大型水電工程總承包建設期實施全范圍、全過程設計監理,首次建立了大型水電工程總承包完備、高效、可靠的設計監理管理制度和流程等。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理事長張野認為:“雅礱江楊房溝水電站率先開始的大型水電工程EPC建設管理的探索與實踐,為新常態下水電市場轉型升級提供新的發展方向,對于未來我國水電建設具有示范意義”。

  楊房溝水電站帶動投資超75億元

  楊房溝水電站所處的涼山州木里縣和甘孜州九龍縣,為經濟欠發達的民族地區。電站建設有力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迅速提高當地第二、三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優化當地以第一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形成當地重要的經濟輻射點。過去五年間,楊房溝水電工程帶動投資超過75億元,采購當地建材超過6億元。

  楊房溝水電站的建設使電站周邊交通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電站建設前,當地僅有簡易的林場道路和依附于雅礱江邊懸崖絕壁的羊腸馬道可供通行,“感動中國”人物王順友和馬班郵路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F在,一條全長91.3公里的三級公路(卡楊公路)貫通重巒疊嶂的山脈,連接電站對外公路直達西昌。在打通雅礱江中游梯級電站建設瓶頸的同時,卡楊公路成為當地群眾便利的對外交通路、致富路,徹底改變當地農產品無對外運輸通道的歷史,為沿線貧困地區全部脫貧摘帽做出了巨大貢獻。木里縣縣長伍松說:“如果不是因為楊房溝水電站的開發,麥地龍鄉不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通上這么便捷的水泥路?,F在沿線幾個鄉鎮每年四五千萬產值的松茸可以非常方便地送出市場,電站的建設為我們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以及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祁寧春介紹,在楊房溝水電站建設期間,雅礱江公司始終堅持以“開發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改善一片環境、造福一方百姓”的思路,穩步推進楊房溝水電工程建設、生態環境、電力生產籌備等各項工作,高標準、高質量打造一流精品工程。

  隨著雅礱江流域清潔能源基地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雅礱江公司肩負著更大的歷史重任。祁寧春表示,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開發需要新一輪“加速跑”,雅礱江公司將借鑒“一個主體開發一條江”經驗,推進雅礱江流域風光資源集約化開發,奮力打造雅礱江流域水風光互補綠色清潔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助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有力保障。

  圖片由雅礱江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