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 闞瑩瑩

  6月30日,全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及普查培訓班在成都開班。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工作啟動以來,將地方品種作為普查重點。保護地方品種為何意義重大?四川農業大學教授王繼文向學員講述了四川麻鴨這一地方品種“失而復得”的故事。

  2012年,經四川省畜禽品種資源委員會確認,四川麻鴨已經滅絕。但在2013年5月,有地方畜牧部門線索指示,在榮縣一些偏遠鄉鎮,發現有農戶飼養本地麻鴨。當年6月,自貢市、榮縣畜牧局初步核實后,將相關資料報送給省畜牧遺傳資源委員會家禽專業委員會,迅速制定了資源收集、擴群與整理方案,開展搶救性保護。

  第二年,經過家禽專委會成員、當地畜牧部門多次到榮縣各鄉鎮進行考察和測定,并與《四川畜禽品種資源志》中所記載的四川麻鴨品種特征進行比較,綜合當地自然環境條件和該麻鴨群體的養殖與繁育歷史,確定該群麻鴨應屬于已經宣布滅絕的四川麻鴨。

  當前,四川麻鴨的標準化原種場已經在榮縣建立。這是通過專業的資源普查技術,挽救地方優質畜禽資源的經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