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筑安全吊運“空中走廊”

  在白鶴灘大壩左右岸兩側壩肩邊坡上,規模巨大的纜機群正在忙而有序地運行著。這是世界在建水電站最大的纜機群,數十根巨大的鋼纜作“琴弦”,7臺纜機分高低兩層在兩岸平行軌道上運行,構筑起大壩混凝土、設備材料吊運的“空中走廊。”

  建設白鶴灘大壩所需的800多萬方的混凝土、約12.6萬噸金屬結構等材料及設備吊裝,都是依靠這7臺30噸平移式纜機運送的。然而白鶴灘水電站近240天的大風年平均天數對高空運行的纜機構成了嚴峻挑戰。

  在纜機設計階段,氣象部門早已支招。2014年3月,在湖北宜昌召開的白鶴灘大壩招標標書修改審核會議上,顧林康作為氣象專家提出:“纜機的吊罐受大風影響明顯,陣風忽大忽小,會加大纜機吊罐的擺動幅度,造成安全隱患,纜機設計上一定要注意抗風級別的把握”,并就不同天氣形勢給出規劃建議。

  高空吊運,既有規定的“行駛路線”,也要遵守相應的“交通規則”。如何在提高設備使用效率的同時,避免纜機碰撞,氣象部門精準高效的天氣預報提供了最佳“運行路線”。三峽集團白鶴灘水電站建設部主任汪志林介紹:“我們會根據天氣實際情況,依托大壩全景信息模型、纜機運行調度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對纜機科學高效調度。”

  此外,為保證在各級風速條件下纜機安全運行,氣象部門還建立了白鶴灘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平臺,與建設部門共同建立應急響應機制,有效保障極端天氣下的纜機運行安全。

  擦亮綠色發展“生態底色”

  距離白鶴灘主壩上游約4公里處,青山環抱中,一片超過14萬平方米的植物園格外顯眼。莖干粗壯的高大落葉喬木黃葛樹、花開燦若云霞的木棉樹在這里次第舒展,葉茂花繁。

  這是電站建設者為保護施工區、淹沒區古樹移栽而專門修建的“伊甸園”。正是為了這片夢想中的“伊甸園”,氣象部門專門制作了《白鶴灘樹木移栽專題天氣預報》,給出最適宜樹木移栽的時間建議。107棵古樹在這里“安家”,最大樹齡達180年。

  在白鶴灘,由氣象部門選址、安裝、維護的動植物監測攝像頭24小時不停地運轉,監測結果實時傳輸至上海某動植物研究院。今年5月6日,白鶴灘水電站開始蓄水,蓄水前已經有不計其數的影像資料被分類收藏,結合蓄水后的資料便可以進行動植物生態對比研究。

  據了解,白鶴灘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600萬千瓦,電站建成后,白鶴灘水電站年均發電量可以達到624.43億千瓦時,意味著一年生產的清潔電能可替代標準煤約196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5160萬噸,二氧化硫約17萬噸,氮氧化物約15萬噸。

  “隨著白鶴灘、烏東德水電站的建成發電,加上已經建成的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總裝機規模將達4646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約1900億千瓦時,在金沙江下游將崛起世界級的清潔能源基地,規模相當于兩個三峽工程,為長江經濟帶、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綠色動力。”汪志林說。(涼山州氣象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