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播種面積保持穩定

  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四川糧食播種面積經歷了曲折增長的階段。改革開放后,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生產結構變化等因素影響,糧食播種面積有所波動。但是四川采取耕地占補平衡、政策性補貼等措施,糧食播種面積基本保持穩定,近年來基本在9400萬畝左右,2020年糧食播種面積9468.9萬畝,為保障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糧食單產水平不斷提高

  1949-2020年四川糧食單產(單位:公斤/畝)

  新中國成立前,四川糧食單產水平低下,1949年糧食單產僅107.8公斤/畝。新中國成立初期,糧食生產能力有所提升,但水平仍然較低,1978年以前,四川糧食單產未突破200公斤/畝。改革開放后,四川糧食生產能力不斷提升,單產水平逐步提高。2012年,四川糧食單產349公斤/畝,比1978年增長63.4%。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繼續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糧食單產進一步提高。2020年,糧食單產372.5公斤/畝,比2012年增加6.9%。

  

  糧食品種結構得到優化

  2020年糧食產量品種結構情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加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穩定主糧面積,調減弱勢糧食作物面積,糧食品種結構不斷優化。四川稻谷產量長期占糧食總產量40%以上;小麥占總產量比重下降,2020年占糧食作物比重7%,比1978年減少8.5個百分點;玉米產量占總產量比重逐年提高,2020年占糧食比重30.2%,比1978年增加15.1個百分點;馬鈴薯超過小麥成為四川第三大糧食作物,2020年馬鈴薯占糧食作物比重8.2%。

  

  人均糧食占有量得到提高

  隨著糧食生產能力提升,四川人均糧食占有量發生較大變化。以常住人口為標準,1953年四川人均糧食占有量為268.4公斤/人,到2012年,四川人均糧食占有量為405.1公斤/人,比1953年增長50.9%。黨的十八大以后,四川糧食人均占有量得到提高。2020年人均糧食占有量421.6公斤/人,比2012年增加4.1%。

  

  糧食生產品質大幅提升

  四川省委、省政府狠抓糧食作物品質,讓人民不僅“吃得飽”,還要“吃得好”。近年來,各地積極推廣高產、優質、多抗、適應市場需求的優良品種,全省優良品種覆蓋率較高;建立“稻香杯”優質稻評選、推廣、應用長效機制,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稻香杯”優質稻評選,并積極推廣“稻香杯”優質稻品種。

  回首過去,四川糧食生產在黨的領導下,一路披荊斬棘,取得了矚目成績。進入新時代,四川省委、省政府一定會牢牢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之重責,確保糧食生產基礎條件不斷改善,糧食生產結構繼續調整優化,糧食生產綜合能力穩定提升,四川糧食生產將逐步邁上高質量發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