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豬收儲投放將由“臨時”變“常態”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史曉露

  王成棟

  7月7日,今年首批2萬噸中央儲備凍豬肉公開競價收儲,這也意味著我國正式啟動2021年度中央儲備豬肉收儲工作。與此同時,7月6日,我省印發的《四川省穩定生豬生產十條措施》中也提到,要進一步做好豬肉收儲準備、加快構建豬肉常態化收儲投放機制。

  作為全國生豬出欄第一大省,常態化收儲與投放機制如何確定?又將給川豬產業帶來哪些影響?

  何時收儲,何時投放以后會有具體的標準

  “等于把臨時措施變為常態化機制。”在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看來,“常態化”的首要含義,是制度化。

  據介紹,2008年前后,我省啟動豬肉收儲與投放,但這是根據具體價格漲跌情況而采取的應急措施。業內稱之為“臨時收儲、臨時投放”。因此,一直沒能制定具體的標準,指標體系也不是很健全。例如,生豬價格跌到什么程度要托市收儲?漲到什么價格要投放儲備肉?

  怎么把臨時措施變為常態化機制?《措施》透露,豬肉收儲投放實施與否,要根據生豬價格、豬糧比等走勢來確定,特別是要達到預警級別和啟動條件要求。

  記者從省非洲豬瘟防控與恢復生豬生產指揮部了解到,目前,我省正加快制定省級生豬豬肉市場保供穩價實施方案。重點內容之一,就是明確預警級別和收儲投放的相應條件、對應指標。例如,豬糧比跌幅、存欄和預期出欄漲幅達到什么數值時,啟動什么級別的預警、收儲多少豬肉入庫等。

  換言之,今后一旦川豬價格、出欄補欄數等觸及對應條件,就可實施對應量的收儲與投放。

  是穩定器,是“豬周期”克星養殖戶和消費者都將是受益者

  “只要收儲投放的量足夠、時機選擇對,就能穩定市場,兼顧消費者與養殖戶的利益。最終,實現產業的平穩發展。”在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李學偉看來,常態化收儲投放機制建立后,將成為川豬產業穩步前行的“穩定器”。

  李學偉介紹,豬肉收儲與投放,是中央層面近年來對生豬豬肉市場保供穩價的重要抓手之一。其通常做法是,承擔收儲的機構,在豬價快速下跌(跌至盈虧平衡點以下)、養殖戶利益受損和養殖意愿不高時入場收購,穩定抬升價格。而投放的時機,往往選在豬肉價格快速上漲和節假日等消費高峰時段,以平抑價格。從多年實踐來看,相關做法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消費市場的供需平衡,避免了產業的大起大落。

  對于生豬產量約占全國十分之一的四川而言,這樣的作用將會更明顯。省農業農村廳統計,去年,借助川豬復產,我省生豬散養戶占比仍在四成上下。而這些散養戶抗風險能力不高且進退靈活,對價格劇烈波動極為敏感,很容易導致“價高紛紛入場,價低大量逃離”。

  “今后,價格和產量的起落幅度有望被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省畜牧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收儲投放來穩定價格,就有可能穩住這些散養戶,進而不斷壓平“豬周期”,穩定四川生豬生產的大盤。解密

  “確保能繁母豬不低于380萬頭”

  這條預警線是咋劃出來的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史曉露

  在我省出臺的《四川省穩定生豬生產十條措施》中,第一條即提出:要進一步強化生產服務,加強生豬生產監測,月調度、季通報,當能繁母豬存欄低于380萬頭時發出預警并采取應對措施,防止產能過度下降。

  為何將“380萬頭”確定為我省生豬產業監測的預警線?

  “380萬頭是結合常年出欄情況和生豬養殖規律得出的。”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趙勇介紹,今年我省要完成省委、省政府年初下達的4000萬頭存欄任務和5800萬頭出欄調度目標,為常年水準。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必須確保能繁母豬存欄量不低于380萬頭。

  內在邏輯,與生豬生產規律有關。根據此前對我省規模化養豬場和散養戶的監測,川內每頭能繁母豬,每年能產兩窩仔,總計年產仔豬16頭上下。380萬頭能繁母豬就可年產6000萬頭左右的仔豬,扣除養殖過程中的損耗,至少有5800萬頭仔豬能進入當年的補欄養殖環節。

  不過補欄不意味著當年就能出欄。根據生豬生長規律,一頭仔豬從出生到出欄往往需要6個月。而多年的統計數據表明,我省當年出生仔豬約一半能在當年出欄。這也意味著,我省今年產仔就能當年補欄的,大約為2900萬頭。

  “這是市場規律形成的養殖規律。”省畜牧總站站長徐旭介紹,生豬一年中有兩個消費旺季:每年2-3月和9-10月,兩者相隔近半年時間。這讓不少養殖戶有意調整了生豬配種、出欄時間。

  那么如何才能完成5800萬頭生豬出欄調度目標呢?

  省農業農村廳畜牧獸醫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底,我省生豬存欄量約3800萬頭,扣除能繁母豬、原種豬等,還剩下3000多萬頭育肥豬,“這些育肥豬將在今年出欄。”加上今年產仔并出欄的生豬,基本能確保年內完成5800萬頭生豬出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