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會江 葉磊 四川在線記者 寇敏芳
7月5日18:10左右,四川木里縣項腳鄉項腳溝流域7條支溝相繼發生泥石流災害,物源沖出溝口規模約162萬立方米。所幸預警預報及時,在發出預警信息30分鐘內,當地工作人員提前組織轉移251戶1042人(含施工人員94人),實現了成功避險。

上千人成功避險實屬不易,這是如何做到的?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先是自動監測設備發出警報信息,隨后防災責任人、監測員組織轉移,提前開展了培訓演練,這是成功的關鍵。據了解,項腳鄉已安裝普適性專業監測點9處。

可以說,這次成功避險是“人防+技防”的一次勝利。人防和技防如何配合?此前有做了哪些準備?記者采訪了承擔木里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技術支撐的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一O六地質隊。
“很多人覺得幸運,實際上前期做了大量準備工作,才有了災害來臨前的臨門一腳。” 汛前,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一O六地質隊成立了木里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督導組,由劉海任組長,八名地災防治專業骨干為成員,開展地災自動化檢測、地災督導及汛前地災隱患排查工作,在地災隱患點安裝了自動雨量站、GNSS檢測系統、裂縫伸縮儀、報警器等普適性專業監測設備。采用先進科技手段,對地災隱患區域實現了全天候自動化監測。

技防打基礎,人防也不放松。汛期以來,工作組和鄉村防災人員一道,加密排查,時刻關注隱患點動向。
7月5日16時30分,涼山州防汛防地災指揮部向全州發布天氣預警,告知項腳等鄉鎮有大到暴雨,發生中小河流洪水和山地災害的氣象風險等級較高,請各鄉鎮注意加強防范。
早在此之前,劉海和督導組成員就發現了異常情況,認為發生泥石流的風險較高,并且將信息提供給項腳鄉主管人員,提醒加強監測,建議隨時準備實施人員撤離緊急預案,督導組全員參與提前預警工作。“其實,我們在預警發出之前就做好了撤離準備,可以說搶出了提前量。”
7月5日17時47分,專業監測預警設備發出預警警報。警報一響,值班人員及鄉村干部立即組織群眾轉移,僅僅過了半個小時,1000余人就撤離到位,實現了成功避險。

督導組在現場查災
立即向威脅區群眾發出預警撤離信息,并組織項腳鄉應急民兵分隊挨家挨戶通知群眾緊急轉移撤離;18時07分,危險區群眾全部按預案演練撤離路線迅速安全轉移至避險點,從而實現成功避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