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王成棟

  7月6日,四川省非洲豬瘟防控與恢復生豬生產指揮部印發《四川省穩定生豬生產十條措施》。7月9日,多個省級業務主管部門又聯手召開發布會。如此密集的動作背后,無非是要傳遞一個信息:穩產能穩政策穩價格,抓好大規模養殖場但不放棄散養戶。

  如同往常,政策傳導出的信息和信心,會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生效。疑問也會隨之而來:政府有必要做這些嗎?

  事實上,自2018年進入本輪豬周期乃至更早的時候,就一直存在一些聲音。例如,“養不養、價格高不高,都是市場行為,政府不應該干預。”“政府干預,對產業健康發展有阻礙。”“倒下的都是小散養殖戶,有利于規模化。”

  的確,養不養豬和豬價高低,都是市場行為。但這并不意味著,這個產業就可以完全交給市場。

  多年來的實踐證明,豬肉價格對于供需關系極為靈敏,且彈性極小。往往,10%乃至5%的供需缺口,就能導致豬價“漲”聲一片。

  去年,全省生豬出欄5600余萬頭,只比常年出欄少了7%上下。而縱觀全年豬價,上浮的幅度豈止是7%!監測數據表明,去年全年,川內大多數城市的豬肉零售價,一遇節假日等消費高峰便沖上30元/斤的高位。一段時間內,還在互聯網上出現了“灌不起香腸”、“豬肉自由”等調侃和段子。

  按照生豬從補欄到出欄需要的時間來推算,如若此時政策“翻燒餅”式的轉向,導致養殖產能削減。那么,三個月后的中秋、國慶消費高峰期,乃至元旦和春節的消費旺季,段子重回互聯網也并非不可能。

  自古豬糧安天下。穩住川豬產能,絕不只是讓四川人的餐桌上多一份回鍋肉,或者面碗里多一勺肉臊那么簡單。從全局來看,四川還是生豬第一大省,常年出欄量占全國十分之一。從這個角度來說,川豬產量穩不穩,還關系到全國的“菜籃子”安不安全。更何況,導致本輪豬周期“元兇”非洲豬瘟還沒有找到有效的醫治手段,很有可能卷土出來。

  正是基于這個邏輯,四川才會不斷豐富的“工具箱”——去年的疫情之下,全省層層加碼生豬復產政策,今年又在延續相關措施。

  同樣,必須要承認:規模化養殖的確有利于疫情防控和降低成本。

  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但很多賬本,并不能這么算。目前,全省生豬產能中,仍有四成左右屬于散養戶。從規模上講,他們仍是穩定川豬產能的一股重要力量,仍然能夠決定“二師兄”的身價,仍然能決定普通人的日常開支。非要讓他們驟然退場,這就不只是統計學上的CPI數據,更是每個人的荷包。

  從散養戶角度來看,養豬仍然是不少地區增收致富的手段。無論是四川鐵騎力士集團與喜德縣探索養豬扶貧模式——打“井”養豬,還是各地養豬能手在過去八年多寫就的致富故事,都在說明養豬仍然是一個有利可圖的行業。散養戶,遠遠還沒到退出川豬生產版圖的那一天。不僅不能退出,還要穩住他們的養殖意愿,鼓足他們繼續養殖的信心。

  這便是密集出臺政策和措施背后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