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這個最大洪峰流量是如何確定的?
“這取決于兩個變量:上游來水量和沿途補給量,兩者相加就是過境洪峰流量。”四川省水文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渠江上游主要支流有二:發源于巴中的巴河和發源于達州的州河。本次“鬧脾氣”的主要是州河。上游來水量,主要依靠沿河布置的水文站點來掌控數據,而沿途補齊量,則要根據沿沿途支流流域降雨量、集水面積來進行測算。
渠江是典型的“扇形”結構水系——上游支流多、流域面積大,下游支流少、流域面積小。因此,越是測試上游來水量,越要考量沿途支流的補給水量。前述負責人介紹,相較于上游來水量,后者相對難以掌握——降雨趨勢處于變化之中,匯入江河的水量自然也在變化。
“一般來說,我們都要依據氣象預報數據,按照最不利的情況來推算地表徑流形成情況。”前述負責人說,以目前各方關注的渠縣三匯鎮過境流量為例,由于該地處于巴河和州河交匯處。因此,推測過境洪峰流量時,就假設了州河在當前降雨量下形成地最大流量,和巴河水量相加,就是目前推算數值。
確定過境時間,要參照看地形、河道等多種因素
算出了流量,又該怎么確定時間?
“這個就復雜的多。””謝學成說,怎么確定時間,關鍵看流速。而流速,則是地形落差、河道寬窄、流量大小、下游是否有洪水頂托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
謝學成說,通常來說,洪峰因其水位高、流量大,因此要比平常水流要快。而且,流量越大流速越高。
但能夠快多少,還是要看地形和河道。
一般來說,如果沿線海拔落差小、河道蜿蜒,洪峰則就“快得有限”。

四川省水文局相關專家提到一個細節:洪峰在通江縣至平昌縣區間流速,要快于平昌縣至渠縣的流速。究其原因,通江縣至平昌縣地處巴河上游,地勢落差相對較大,且河道彎道不多。而平昌至渠縣,則已進入地勢相對平緩區域,河道彎曲較多。故而,流速相對較慢。
“我們最終的洪峰過境時間,就是要把這些因素都考量進去,帶入一個模型中計算、演算。”謝學成說,這個模型本身就是建立在渠江多年不同量級洪峰數據之上的,“都是我們觀測出來的數據輸入進去后建立的模型。因此,只要沿線的河道和地形沒有大的變動,流速和過境時間就能基本確定。”
不過,謝學成提醒,所有的水文預測都是基于理想狀態下的數據,而在現實防汛中,仍要結合實際情況來應對,切莫“刻舟求劍”和“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