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寇敏芳
如果地質災害有外號,它的名字應該叫“夜貓子”。
我們梳理近年來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大部分災害都發生在晚上。
先來看幾個四川的例子——
2020年6月17日凌晨3:20,丹巴縣梅龍溝發生山洪泥石流災害。
2020年6月26日23:40,涼山州冕寧縣彝海鎮發生山洪災害。
2020年8月21日凌晨3時50分左右,雅安市漢源縣中海村6組發生滑坡災害。
今年7月10日,川東北迎來一輪強降雨天氣,通江縣和南江縣分別發生一起滑坡地質災害,發生時間都在晚上10點左右。
……
大自然喜歡給人類出難題,地質災害這道題本來已經很難解了,還喜歡出其不意在晚上搞襲擊,不僅攪亂了我們的睡眠,還增加了我們防災的難度。
那么為何我國的山地災害大都發生于夜間呢,是老天爺在有意增加我們防、抗、救災的難度嗎?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二級研究員陳寧生對此現象進行了研究。

“這要從我國的河流和水汽的運動規律說起。” 陳寧生介紹,我國的河流總體上呈現“大江東去”的特征。“大江東去”說的是我國長江、黃河等主要河流都向東流動,它們的大小支流與干流連成樹枝狀的聯通網絡,把大量的水流從西部搬運到東部。
一塊東渡木頭是最好的證明。1825年,日本著名的高僧和詩人良寬在日本越后宮川濱海灘上發現一截長8.7尺,圍2.9尺的木頭,上面刻有“峨眉山下橋”五個漢字,良寬先生研究確認該木頭來自四川峨眉山。原來,這是因為1825年夏天,峨眉山暴發山洪,山上一座木橋被沖毀,洪水將該木頭從“黑白二水洗牛心”的清音閣沖下去,經青衣江匯入大渡河又匯入岷江,在宜賓進一步匯入金沙江,經長江搬到東海,最后漂流到了日本川濱海灘。這個故事進一步說明長江及其支流形成網絡串聯了我國的東西部。
在我國中西部山區,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度。東部送來的水汽到達西部中高山區后,隨著海拔升高,溫度降低,在海拔3000米左右形成了降水集中的高度帶,華西雨屏的多雨地貌單元便是因此形成。這也造就了極低海拔的海螺溝冰川和川西滑雪基地的形成。特別由于山區晝夜溫差大,夜間溫度比白天低很多,水汽更容易在夜間凝聚成雨滴形成降水,所以夜間降水多,“巴山夜雨”也就產生了。在山地災害最多的西南山區,夜雨率達到70%以上,且暴雨多,再加上該地區地形高差大、構造活動強烈,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等山地災害便頻繁在夜間發生。
發生在夜間的山地災害不僅增加了防災減災的難度,也使防災減災相關人員的責任重大。陳寧生認為,山區的工作者、生活者和游客都需要有一定程度的防災意識:政府部門在設計逃生路線時宜考慮夜間災害發生視野差的情況;災害高風險區的群眾宜克服夜間減災的困難,災害來臨時應及時撤離;旅游者應盡量避免夜間在山地災害的易發區露宿。所以,夜間山地災害多,減災難度大,防災減災不僅是政府部門的責任,更是我們每個居民和旅行者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