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傍晚到7月16日白天,我市普降大雨,其中石棉部分地方有暴雨,個別地方降雨量超過100mm。我市大部分流域山洪氣象風險等級為Ⅲ級(風險較高),大渡河流域山洪氣象風險等級為Ⅱ級(風險高)。此刻,大渡河畔的石棉縣回隆鎮福龍村,遭受著暴雨威脅。

  險情就是命令,責任就是使命。

群眾在安置點內吃方便面群眾在安置點內吃方便面

  7月15日下午,接到預警后,石棉縣回隆鎮黨委政府立即組織安排轉移受暴雨威脅的群眾,前往回隆鎮福龍村應急避險常備安置點。當日,石棉縣回隆鎮共轉移楠椏村養雞場溝和西充溝37人,福龍村石龍溝100人,共計137人。在臨時黨支部和自管委精心安排下,轉移群眾在安置點有序、舒適入住,安置點也得到轉移群眾一致好評。

  回隆鎮福龍村應急避險常備安置點的建立,是石棉縣回隆鎮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具體體現。該應急避險常備安置點,距石棉縣城17公里,主要用于安置回隆鎮石龍溝山洪泥石流隱患影響區、養雞場溝泥石流隱患影響區、西充溝泥石流隱患影響區,以及近鄰栗子坪彝族鄉西沖村姚河壩片區山洪地災隱患點受威脅群眾。

  提前準備

  滿足汛期轉移安置需求

  “這個地方是我們的應急避險常備安置點,災害到來時,我們就要住在這里了。”7月15日晚上,不少群眾在位于石棉縣回隆鎮福龍村五組的應急避險常備安置點里交流著。“把村民們安置在這里,我們才能長舒一口氣!”回隆鎮人大代表龔云芳,在聽到村民們的交談后說。

  “我們對這里很熟悉,在去年7月至9月汛期,我們先后曾在這里住過10余次!”在回隆鎮福龍村應急避險常備安置點里,村民們表示,這里交通方便,各項設施也很到位。

  作為鎮人大代表、福龍村婦聯主席的龔云芳,在去年7月汛期來臨時,就和回隆鎮的鎮村黨員干部一起,先后10余次將附近涉險村民迅速安全轉移和安置到此,最多一次轉移和安置了300余名當地群眾。   

  該安置點是原擦羅鄉政府所在地,現有回隆鎮福龍便民服務站、擦羅衛生院、農村信用社站點等公共服務設施,緊鄰國道108線,交通優勢明顯,群眾轉移便利。此外,福龍村還是紅軍長征時經過之地,紅軍曾在此駐扎,留下了許多軍民魚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針對近日出現的連續強降雨天氣,為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在今年開展的“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中,回隆鎮黨委政府提前謀劃,早在汛期前就將回隆鎮福龍村應急避險常備安置點的準備工作做到實處,如檢查房屋安全、準備床位等,努力為當地群眾準備好安全又舒適的安置點。

  該安置點的房屋結構安全,硬件設施完備,建筑面積1350平方米,水電設施齊全,擁有房間43間,床位502個,最多能容納500余人避險安置,同時擁有4000平方米活動廣場,能滿足臨時擴面轉移安置需求。

  據介紹,該安置點設置了物資儲備室3間,建立完善了應急物資管理制度,建立物資進出庫臺賬,落實專人管理;常備棉被500床、醫療救護包24個、帳篷20頂、彩條布25件、雨衣雨鞋60套、強光照明設備5套、發電機1臺,確保群眾避得出、安得下、有保障。

  規范管理

  為群眾提供貼心服務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書,也可以看電影、電視……”曾在這里住過十余次的一位村民說,此地雖是汛期時的臨時住處,但居住起來很舒心。    

  在該安置點內可以看到,墻上有精心設計制作的“禁止翻越、安全出口”等警示標識標牌50余套,并張貼在醒目位置,有效發揮著提醒提示作用。安置點里的住宿設施,也是參照酒店管理模式,住宿寢室安裝了高低床位,并有統一編號。

  “在常備安置點為群眾提供舒心服務,是我們的工作職責!”回隆鎮相關負責人說,回隆鎮完善了人員應急避險轉移機制體系,成立常備安置點工作領導小組,由鄉鎮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和副組長,班子成員任小組成員,健全和完善了領導小組內設機構,不斷壓實工作職責。構建了鎮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聯系村負責人、包村和村組干部、室長4級管理責任體系和轄區衛生院、派出所聯動管理機制,全過程落實管理責任。

  該安置點還成立了臨時黨支部領導群眾自管委工作,充分發揮基層戰斗堡壘和群眾自治作用,壓實鎮村組干部、黨員、自管委成員、寢室長工作責任,實現共建、共享、共治,確保群眾轉移避險工作科學有序、規范高效。同時,科學制定值班值守制度,在食品衛生安全、消防安全、宿舍管理、疫情防控等方面也制定了相關規章制度,確保群眾轉移避險工作科學有序、高效規范。采用人性化服務,規范了一套安置流程。在轉移前,對集中和投親靠友安置進行摸排,根據摸排數據提前分配安置房間,轉移時按已分配房間辦理入住;針對老弱病殘群眾落實“一對一”幫扶轉移措施,在底樓靠廁所設置房間3個統一安置,提供24小時服務管理。

  “不僅防汛工作是24小時值班,在當地群眾安置到此時,我們也是24時小時值班。”龔云芳說,她作為宿舍管理人員,隨時為轉移安置的群眾提供宿管等方面的服務,確保當地群眾安全度汛。 

  該安置點還設置了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配齊各類書籍2000余冊,移動電影播放設備一套,購置圍棋、象棋、羽毛球拍等文體用品,組織群眾開展觀影、達體舞等活動,滿足群眾精神體育文化需求;按照“1+1+N”(常備避險安置點、“五防兩保”宣傳點和勞動技能培訓點、民生服務代辦點、農民工服務點、留守兒童之家等)思路,融合避險安置、黨史教育、政策宣教、技能培訓等服務功能,力爭為群眾提供最大便利服務,多元化發揮安置點作用,滿足避險群眾精神體育文化需求。

  該安置點還與周邊商店建立生活物資代儲機制,指定周邊商店儲備礦泉水、方便面、面包等干糧物資以及衛生清潔物資,滿足避險群眾日常生活需要。   

  本報記者 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