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吳浩

  “我沒有具體去數(shù),不過到今天中午,肯定超過1萬盒了。”7月28日下午,外出送完盒飯返回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長垣市的“雨衣妹妹”劉仙,馬不停蹄地和小伙伴們又開始準備起晚飯。

  劉仙23日抵擋河南,至今已6天,最多的一天送盒飯超過4000份,剛開始那天最少,但也有800份,累積下來,劉仙說超過1萬盒是沒啥懸念的。“我看到的救災現(xiàn)場并沒有缺少物資,方便面、面包都有,不過我們的盒飯最受歡迎。大家都這么拼,休息的時候能有一盒熱飯,心里肯定暖暖的。”劉仙說,這就是支撐大家不停地做、不停地送的動力。

  去年疫情期間,劉仙曾“逆行”武漢,成為了四川志愿者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武漢時,由于沒有防護服,她總是穿著雨衣奔波,被武漢的醫(yī)護人員親切地稱為“雨衣妹妹”。如今,劉仙再次選擇“逆行”,希望能讓更多的抗洪救災一線的英雄們“吃上一口熱飯”。

  因為事情太多,27日至28日,對劉仙的采訪被切割成了若干零星的碎片,她只能在大段大段忙碌時間的間隙與四川在線記者聊上幾句,不過這些時間間隙,去依然能呈現(xiàn)出劉仙此次馳援河南的幾個溫暖瞬間。

  一次“逆行”,團隊集體突擊學地理

  這次出發(fā)河南,不比去年“逆行”武漢,情況變了。“洪水和疫情不一樣,所以我們不能像去年那樣,直接選武漢作為廚房所在地。”劉仙說,自己來河南的想法得到了小伙伴的集體支持,一個8人3車的團隊很快組成,大家決定帶著物資支援河南抗洪,用大伙的特長——做飯,為抗洪救災一線的英雄們做好后勤保障。

  但是廚房選在哪里,這就很講究了。不能選的距離太遠,這會為送餐還有后續(xù)各項工作增加很多時間成本,但是又不能隨意選、就近選,因為如果汛情有波動而影響廚房的穩(wěn)定、持續(xù)輸出,那就得不償失了。

  選哪里?出發(fā)前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誰都有道理,誰也無法說服誰。

  怎么辦?那就集體補知識,大家紛紛回憶起記憶中的地理知識,然后開始查地形、查海拔、查歷史天氣、查后續(xù)天氣預報甚至是河流流向。從出發(fā)前到開車去河南的一路,8人小團隊都在突擊學地理。

  抵達河南后,結(jié)合當?shù)厍闆r,意見逐漸統(tǒng)一:廚房設在新鄉(xiāng)市長垣市最好,這里距離情況最嚴峻的衛(wèi)輝市區(qū)80多公里,開車一個多小時能抵達。“送餐時間在可控范圍,這個距離也有‘戰(zhàn)略縱深’,海拔顯示這里也比較安全。”劉仙說,就這樣,一行人把大本營設在了長垣。

  一次送餐,需要換乘多種交通工具

  “我覺得單從送餐難度來說,這次比武漢難多了。”27日晚上,劉仙夜里11點過才返回駐地,而此前一天,她是凌晨才回來的。為什么耽誤這么久?因為路上太波折。在武漢的時候,劉仙開車去送餐,一路暢行,她只需要做好個人防護即可。但是這次不一樣,開車還沒有到目的地,往往就會被洪水擋住前路。

  于是,這樣的情況基本上每天都在送餐團隊的每個人身上發(fā)生:大家?guī)е酗埑霭l(fā),臨近目的地所在城市,下車換沖鋒艇、皮劃艇等水上交通,登陸后又換當?shù)刂驹刚叩乃郊臆嚕缓笤僖宦穼ふ摇⑶巴康牡亍?/p>

  “有的地方會水很深,而有的地方會基本沒有怎么淹到,一個城市里,這種情況很常見。所以遇到一些極端情況,坐車、坐船、坐車、坐船、坐車。。。。。。一次送餐就會遇到多次這樣的連續(xù)換乘。說實話,比武漢累,比做飯累。”劉仙說,不過大家看到的是抗洪現(xiàn)場人們的眾志成城、團結(jié)一心,這種畫面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說都說不過來”,所以送餐累點完全就不算什么。

  為了保障送餐團隊的安全,大家配備了對講機,有啥情況隨時溝通,遇到困難一起想辦法。“目前還沒有遇到送餐失敗的情況,就算不順利,也都克服了。”劉仙說,這不僅是團隊成員們的努力,還離不開當?shù)馗鞑块T的支持,還有志愿者們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