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線記者 石小宏
“請大家提前準備好健康碼,方便醫護人員登記。”旁邊的小喇叭不停地播出檢測指南,市民整整齊齊地地排著隊,醫護人員有序地開展著檢測工作,平均每個人10分鐘內就能完成核酸檢測,這是發生在綿陽涪城路小學核酸檢測點的一幕。
自7月24日綿陽發現新冠疫情以來,瀘州、成都相繼出現疫情,各地積極響應,緊急啟動大規模核酸檢測,這其中,少不了四川省核酸檢測信息系統的身影。為了揭開四川省疫情防控背后這無名英雄的神秘面紗,記者走訪了大規模核酸采樣現場和四川省核酸檢測系統開發單位——四川省大數據技術服務中心。

30秒內完成個人信息采集
據了解,從7月27日上午8時許,綿陽涪城區、經開區24個臨時檢測點位,已開始第二輪新冠肺炎核酸檢測。在檢測過程中,核酸檢測信息系統被大面積投入使用。
在綿陽市涪城路小學檢測點,記者看到,在收集市民信息過程中,醫護人員通過掃描市民健康碼,30秒內就可完成信息采集。在檢測過程中,2個人為一組,一人用系統掃描市民提前準備的手機健康碼,另一名醫護人員采集核酸樣本。“通過掃描市民健康碼,大大加快了登記進度,不僅節約了市民排隊等候時間,使市民在外暴露時間減少,降低傳染風險,也大大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
這就是四川省核酸檢測系統,它完成了數據從群眾到檢測機構再到群眾的閉環,實現了‘群眾少跑路,數據多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