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晴空萬里,藍天白云成為朋友圈秀圖的標配。不過,看上去如此巴適的天氣,卻有可能是“污染天”,事實上,近日四川多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臭氧污染影響。監測數據顯示,自7月28日我省出現3個城市臭氧輕度污染后,污染程度持續,截至8月1日,成都、德陽、綿陽、瀘州共計5天次出現臭氧中度污染,其余城市為輕度污染。最新天氣質量預報顯示,未來幾天氣象條件好轉,臭氧區域性污染過程或略有緩解。
多位專家表示,持續高溫、無風的天氣容易誘發臭氧污染,但也大可不必談“氧”色變。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殷鵬
A臭氧成夏季首要污染因子
近年來,四川的臭氧污染來得早、來得猛,今年我省已發布多次臭氧污染預警,其中有1次臭氧連片污染,影響到成都、自貢、瀘州、德陽等14市。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趙樂晨表示,臭氧已成四川尤其是成都平原地區夏季大氣環境的首要污染因子。
臭氧污染被稱作藍天白云下的隱形污染。那么,臭氧究竟是什么?又是如何產生的?
“正常狀態下,較低濃度的臭氧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濃度高時為淡藍色,具有較濃的特殊臭味,但在日常環境空氣中,幾乎不會遇到這種情況。”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所研究員陳軍輝說。
“城市中出現的臭氧,屬于典型的二次大氣污染物,而不是由工廠企業等大氣污染源直接排放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說,形成臭氧有兩大主要的前體物,一個是氮氧化物,一個是揮發性有機物,在比較強烈的光照情況下,兩者會發生一系列的光化學反應,最后形成臭氧。
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工程師李波蘭說,作為臭氧前體物之一的氮氧化物主要來自機動車尾氣、化石燃料燃燒等。另一種前體物——揮發性有機物來源則更為廣泛,包括石化、醫藥、化工、家具、汽修、印刷等行業,“因此臭氧污染也呈現出覆蓋面積廣、影響范圍大等特征。”
B 臭氧對人類是好是壞?
賀克斌說,對于臭氧,人們更熟悉的可能是在大氣中距離地面20-25公里的臭氧層,它能阻止高能量的紫外線輻射到達地面,起到保護人類與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因此臭氧層也被譽為地球的“保護傘”。也正因為如此,近年來全球各國一直致力于減少氟利昂等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排放,從而防止大氣層臭氧空洞的擴大。
但是臭氧一旦到了距離地面10-100米左右的近地面層,就會由“地球衛士”變成“健康殺手”——當臭氧濃度達到200微克/立方米以上時,其強氧化性會對人體呼吸道產生較強刺激,同時也會刺激眼睛和皮膚,對戶外人群的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臭氧的危害和濃度有關,當空氣中的臭氧小時濃度達到200微克/立方米時,眼、鼻、喉會有刺激的感覺;臭氧小時濃度達到3000微克/立方米以上,人體會出現頭疼及呼吸器官局部麻痹等癥狀。”陳軍輝表示,市民長時間直接接觸高濃度臭氧,容易出現疲乏、咳嗽、胸悶胸痛、惡心頭痛、脈搏加速等癥狀。
“臭氧不像PM2.5對人體健康危害那么大。”在賀克斌看來,臭氧污染帶來的最大危害,是對農作物以及生態系統的損傷。有研究表明,高濃度臭氧污染會對植物的光合作用、葉片膜保護系統、氣孔反應和新陳代謝等產生影響,使植物的葉片出現“雀斑”等狀況,加速葉片老化,甚至會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并導致減產。
“夏季對臭氧的形成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日照強、溫度高、云量少、風力弱,可謂‘原料’充足。”省生態環境廳大氣環境處副處長凌云揚表示,正是因為如此,臭氧超標往往發生在天氣晴朗的時候,越是陽光強烈、氣溫偏高,就越容易出現臭氧污染,從這個層面而言,“晴空萬里”“陽光明媚”并不等于“好天氣”。
C 午后高溫時段減少外出
近年來臭氧污染為何來勢洶洶?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相關專家分析,風場、太陽輻射、溫度濕度、降水、大氣邊界層、區域擴散能力等氣象條件因素都是形成臭氧污染的重要原因。同時,四川盆地的復雜地形增加了臭氧污染的治理難度。
放眼全國,在近年來我國PM2.5濃度大幅下降的同時,臭氧濃度沒有同步得到改善,反而呈緩慢上升趨勢。
“臭氧濃度不達標已成為諸多城市的首要環境問題,應該得到充分重視。”賀克斌說,近兩年在空氣質量普遍改善、各項空氣污染物濃度有所降低的情況下,卻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臭氧濃度的反彈。
事實上,臭氧污染形成機理復雜、控制難度大,目前在全球范圍內,臭氧污染也尚未完全解決。比如,洛杉磯進行了60多年的臭氧污染治理,如今每年依然有數十天的臭氧污染天氣。
“臭氧污染有比較明顯的時間規律,大家不必談‘氧’色變。”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相關負責人表示,臭氧主要發生在氣溫較高、光照強烈的4月至9月;濃度在凌晨時分較低,隨著陽光的強烈程度逐漸升高,14時至17時是一天中臭氧污染最嚴重的時段。“只要大家在午后氣溫較高、陽光較強的時段盡量減少外出及室外活動,臭氧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就‘可防可控’”。
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崔留欣也有相似觀點,在他看來,其實臭氧沒有那么可怕,首先是臭氧在空氣中的擴散稀釋速度比較快,另外臭氧危害也屬于“短時間急性刺激效應”,不可能在體內積累,也不可能引起慢性持久性損害。“對于臭氧污染,大可不必談之色變”。
“建議大家積極關注生態環境部門的空氣質量預報,合理安排出行時間。”李波蘭提醒說,如果空氣質量預報顯示臭氧小時濃度超過200微克/立方米,就要避免外出或采取相應防護措施,如戴帽子、眼鏡及口罩等防護用品,而臭氧小時濃度低于200微克/立方米,市民則可放心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