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騰飛,6項關鍵技術指標達到世界第一
白鶴灘水電站總裝機1600萬千瓦,僅次于三峽水電站,左右岸共安裝16臺我國自主研制的全球單機容量最大功率水輪發電機組,首批2臺機組已于6月28日投產發電。
白鶴灘水電站大壩地質條件極其復雜,峽谷地形不對稱,以及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的研發等,都是一個個“攔路虎”。
面對挑戰,建設者勇闖世界水電“無人區”,6項關鍵技術指標達到世界第一,包括單機容量100萬千瓦;地下洞室群規模;圓筒式尾水調壓井規模;無壓泄洪洞群規模;300米級高拱壩抗震參數;300米級特高拱壩中,首次全壩使用低熱水泥混凝土。
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是什么概念?這樣的一臺機組直徑16.2米、高達50米,轉子重量就超過2000噸。
“轉輪每轉一圈可發電約150度,相當于一個普通家庭一個月的用電量。單臺機組每分鐘就能發電近1.7萬度。”三峽集團白鶴灘工程建設部主任汪志林說。
混凝土硬化中水泥放熱造成的“無壩不裂”,可謂全球水電人心中的“魔咒”。白鶴灘大壩壩高289米,混凝土用量800多萬立方米。在不久前對大壩的一次鉆孔取芯中,芯樣穿過52個澆筑坯層、長達25.7米,為世界最長,這表明“無縫大壩”已經筑就。
汪志林揭示了其中奧秘:白鶴灘特高拱壩首次全面采用我國自主研制的新型低熱水泥,具有溫升緩慢、溫升小、收縮小、綜合抗裂性能高等特點。
不僅如此,埋設在壩體內的數千支溫度計,還能幫助工程師實時監控混凝土的“頭疼腦熱”。
站在白鶴灘水電站大壩上,“高峽出平湖”,蔚為壯觀。乘坐工程交通車沿著隧洞進入山體,仿佛進入一座巨大的地下城,廠房、通道、線路等各類設施在山體內部縱橫交錯,令人震撼。
在狹窄的金沙江上大規模建發電廠房并不現實,建設者只能拿兩岸山體“做文章”。白鶴灘水電站工程樞紐部分設計總工程師陳建林介紹,地下洞室群施工克服了高地應力等困難,開挖量達到2500萬立方米,地下工程里程數達到217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