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市通川區雙龍鎮松坪村,撤鄉并鎮前屬通川區檬雙鄉。這里山川秀麗、林木豐盛,環境優美。村內有多個古院落,位于2組的千坵塝的屈氏大院始建于清朝,為雙重四合院,沿上屋、中屋、下屋形成的中軸線向兩側布局,經屈家幾代人修建而成。
清朝,屈元朝與妻子落戶千坵塝修建屈氏大院主院,形成雛形;清末至民國年間,屈氏族人繁衍生息、不斷發展,在屈福祥帶領下修建完成屈氏大院。同時,在周邊建設有各類附屬用房以及專門的磨坊、染布坊、造紙坊等生產生活作坊,生活配套逐步完善。
屈氏大院占地面積約900平方米,建筑面積1200多平方米,依地形而建,依山傍水,錯落有致;使用石、磚、木、竹等多種材料,采用小青瓦搭建,屋頂采用懸山式,前坡短后坡長。墻面木板壁,十分樸素;有的還加以眉檐以防風雨侵蝕墻面。多用格子門式樣,較為清淡素雅,簡潔大方,細部處理和裝飾重點集中于大門、墻壁、門窗等,以木雕和石雕為主,技藝精湛。可惜的是,2019年8月19日,這座大院被大火吞噬。災后,在政府的幫助下,已重新修建。
據《屈氏家譜》記載,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九月下旬,屈原第55代孫屈武赟和妻子張氏在湖廣填川時從湖北歸州(秭歸)出發,途徑宜昌入川,過萬州、新寧,落戶于達州垂虹鄉(今大堰鎮)堰壩場,成為這支屈氏人的入川始祖。屈武赟第三子屈善壽的五子屈國可與妻子魏氏住垂虹鄉盤架溝。到第八代屈元朝時,盤架溝屈氏人口發展很快,人多地少,維持生活困難,屈元朝和妻子任氏移居到檬雙鄉屈家灣,后遷至千坵塝。
千坵塝屈氏家族至今保存有兩塊古牌匾,一塊上刻“清烈家風”四個大字。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屈原被封為“清烈公”,也稱“屈清烈”;另一塊上則刻“戒欺求謙”四個大字。屈氏大院附近有一座清代古墓,當地稱落馬墳,墓主人叫屈元朝,墓碑上刻有“予鄉元朝公者,楚靈均之后裔也”的文字,“靈均”是屈原的字。碑文明確告訴后人,屈元朝系屈原之后裔。
鄭景瑞 四川在線記者 袁城霖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