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魏馮 視頻 肖雨楊

  8月14日0時起,瀘州市江陽區黃艤鎮裕興路4號廠區辦公宿舍樓由中風險地區調整為低風險地區。至此,四川全省均為低風險地區,本輪疫情宣告結束。

視頻加載中,請稍候...

  用時3周,四川6個中風險地區全部清零。不少網民都對四川抗疫經歷充滿好奇:和去年郫都疫情相比,這輪有何不同?成都、綿陽、瀘州、宜賓等地都有零星疫情,為何未開展全員核酸?四川在線記者專訪了四川省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祝小平。

  “德爾塔”來勢猛,好比“多球”射門

  記者:對比去年郫都疫情,四川本輪疫情有何不同?

  祝小平:針對這次“德爾塔”來川,專家組研判認為,與去年郫都疫情相比,這次疫情來勢猛,點多面廣,疫情涉及多個市、傳染來源更多元,防控難度更大,需要動員更多社會力量、付出更多社會成本、織更密的防控網絡、提出更高防控要求,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像踢球,一個球射門總比多個球射門好防,上次傳染來源單一,可這次就不同了,從何方來我們無法預判。

  四川“零擴散”,既有各方合力的必然因素,也有接觸傳播、恰逢機場客流量少等偶然因素

  記者:傳染性極強的“德爾塔”,為何沒有在四川(尤其人群密集的天府機場)發生擴散?

  祝小平: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

  必然因素,是社會各方力量擰成一股繩,跑在病毒擴散之前——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快速果斷部署、各級各部門的協同配合,也在于較為敏感的監測體系及時識別發現了病人,各項控制措施及時有效,還在于廣大民眾的理解支持。像這次成都首發病例是一家人,其中父母考慮剛回成都就自愿檢測,體現了居民主動檢測的防控意識,加上省人民醫院及時啟動應急預案贏得切斷傳染源的時間。

  也有偶然因素。像天府國際機場的那例無癥狀感染者,就是觸碰到了張家界返蓉人員污染的環境引發的感染。換句話說,天府國際機場的“德爾塔”變異株,不是通過空氣傳播,而是通過接觸傳播,而接觸傳播一般有特定污染環境,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接觸到污染物。另外,當天,張家界的那三名返蓉人員回到天府國際機場時,剛好客流量不多,到第二天一早之前,只剩一個出港航班,沒有進港航班,流動人口少也是沒出現更多感染者的原因。

  不展開全員核酸,是因已明確病例關聯,并鎖定疫情波及范圍

  記者:四川成都、綿陽、瀘州、宜賓等地都有零星疫情,但并未開展全員核酸,科學依據是什么?

  祝小平:我們基于科學詳細的流行病學調查、準確的大數據信息、病人的活動軌跡和溯源等調查結果,進行充分風險研判后,確認四川本土病例跟南京疫情病毒株高度同源,清晰鎖定疫情可能波及的范圍,因此決定把大規模核酸乃至全員核酸檢測作為后備預案,優先實行更為科學的“四圈層管理”舉措,精準劃定封閉區、封控區、風險區周邊區域和其他區,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開展不同頻次的核酸檢測。這次疫情能在較短時間內控制,主要原因在于較為敏感的監測體系,及時識別發現病人,各項控制措施及時有效,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和廣大民眾的理解支持。

  四川抗疫經驗更豐富,常態和應急快速轉換工作機制有待健全

  記者:四川在本輪疫情中的表現如何?哪些地方亟待優化?

  祝小平:經歷去年郫都疫情一戰,本輪疫情中能看到,全省應對新冠疫情的調度、統籌、組織、實施很快,四川新冠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各成員單位盡職盡責,各級各部門對如何進行疫情防控更心照不宣了,居民的參與意識也更強了。

  但也要看到,四川的常態和應急快速轉換工作機制還有待健全。從常態轉到應急狀態的“銜接”上,還存在責任主體不明的問題。誰負責第一時間調動、指揮、協調、統籌轉運人員?需要明確一個責任主體,需要明確轉運時間,把轉運細節盡可能規范化、制度化,同時,也需要多展開人員轉運等應急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