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沐川繁育中心由沐川縣政府與四川自然科學研究院、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共同創建,占地約20畝,配對籠舍、繁殖籠舍和幼鳥籠舍共850平方米,2名技術員和6名飼養員在這里扎根工作。
記者看到,在沐川繁育中心朱鹮籠中,室內建造模擬自然環境,有水有樹還有草,以及泥鰍投喂池。為保持水質,水龍頭一直沒關緊。一根木質棲息架,方便朱鹮落腳,高處還有“床”。繁殖籠旁是一個大型“集中宿舍”,里面住著還未配對成功的朱鹮。每天早上,飼養員對房間進行打掃、沖洗,籠舍內外兩次消毒。

沐川朱鹮繁育中心,工作人員為初生朱鹮調配食物
繁育:
精心配制飼料,減少人為干擾,提供安靜環境
朱鹮繁育,其實非?!疤陨瘛??!叭ツ晡覀冎行姆庇?3只,但遇到的問題比較多,其中產蛋質量不高最為突出,主要表現為受精卵低、畸形蛋多、受精卵出殼率低,繁育成果并不理想?!眳怯乐姓f。
目前,沐川繁育中心今年的繁育工作已結束,共有21對親鳥參加了繁殖,產蛋受精率為64.7%,受精卵出殼率為70%,較去年分別增長了13.7%和30%。繁殖數量較去年增加了10只。

沐川朱鹮繁育中心,工作人員察看籠中監控
如何提高繁育成效?據了解,在2020年繁殖期發現朱鹮產蛋質量不高之后,沐川繁育中心組織相關領域專家分析原因,推斷產蛋質量不高可能由親鳥營養失衡以及生存環境干擾過大導致。
“我們隨即制定了解決方案,從去年6月份開始,針對性的從改善親鳥營養、營造朱鹮生活環境方面做了調整?!眳怯乐姓f。
首先,他們將朱鹮人工配合料的種類,在原來牛肉配合料和黃粉蟲配合料的基礎上再增加黑魚配合料和大麥蟲配合料。同時,調整了配合料中微量元素的成分和含量,并將配合料的投喂頻次由每周2次,調整為每天1次。
其次,減少干擾。該中心將基地參觀方式改成了預約制,明確參觀時段,合理控制參觀人數。“我們還加強與中心周邊居民的溝通,減少周邊居民生活或勞作時對朱鹮造成的干擾,盡可能為朱鹮營造一個安靜的生活環境,效果明顯?!眳怯乐姓f。
此外,沐川繁育中心還增加了對孵化過程中受精卵重量變化的監測,最終的孵化結果顯示,受精卵重量減輕在10%-16%之間時,孵化率可達到90%?!拔覀冊诜趸^程中如果發現受精卵減重過少時,及時調整孵化濕度或打磨蛋殼,這樣可以加快受精卵的減重速度,增加受精卵的出殼率?!睏詈-偙硎尽?/p>

沐川朱鹮繁育中心,工作人員為初生朱鹮調配食物
研究:
攜手突破關鍵技術,將開展野化培訓放歸
在聚焦朱鹮擴繁的同時,四川并未放松對朱鹮保護的研究探索。
近年來,三個繁育基地牽手峨眉山生物資源實驗站、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四川農業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圍繞朱鹮種群遺傳結構、人工繁育技術、生長發育以及疾病防治等開展合作研究,探索朱鹮環境適應性圈養技術體系、優生優育技術體系和人工采精方法,并取得了積極進展。
“朱鹮進駐之初,我們就開展了朱鹮認養活動,讓普通民眾也有機會直接參與到朱鹮保護工作中來。”楊海瓊說,目前,沐川繁育中心已有31只朱鹮被個人、團體或單位認養,還經常開展針對幼兒園、中小學的科普研學活動。

沐川朱鹮繁育中心的朱鹮
下一步怎么干?楊海瓊說,從平衡資源、發揮各自優勢出發,經相關部門和科研機構統籌規劃,3個朱鹮繁育基地分別確定了今后的工作重點和發展方向:
峨眉山基地以朱鹮繁育、儲備優質種源為主,種源交流和技術服務是該基地今后的工作重點;沐川縣生態環境優良,具備重建朱鹮野生種群的先決條件,在加強繁殖提升朱鹮數量的基礎上,沐川基地將進一步開展朱鹮的野化培訓和野外放歸工作,最終實現朱鹮野生種群的重建;綠心公園位于樂山市區,來往人員眾多,綠心公園朱鹮基地以此為基礎,逐步發展為朱鹮科普研學中心,以朱鹮為主體開展動物保護科普宣傳,增強公眾環保意識。
“回顧過去五年,四川朱鹮保護工作在多項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朱鹮數量穩步增長,四川已成為朱鹮保護的新陣地。”楊海瓊展望,未來,隨著朱鹮飼養繁育技術愈發成熟,朱鹮野化、野生種群重建工作的相繼實施,為開展朱鹮生態保護國際交流項目創造條件,為旅游及相關產業發展帶來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