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不凡,“西方凈土變”的代表性變相
1984年冬, 旺蒼縣文化館為編篆《文物志》,對全縣文物進行了普查,在遠景鄉(如今的普濟鎮) 佛子巖發現了唐代摩崖造像群,共有39龕220軀造像, 高處有顏體楷書石刻“天竺飛來”,為省級文保單位。
雷玉華介紹,佛子巖的13、20、25龕雕刻的“阿彌陀佛與五十二菩薩”是“西方凈土變”很有代表性的一種凈土變相組合,是研究佛教傳播歷史以及佛教思想流變的重要素材。
“西方凈土變”與“維摩詰經變”、“金剛經變”等類似,是佛教諸多經變的一種,即把文字經典以圖畫、雕塑等具象的形式展示出來、傳播教義,有不同的主題,也有相對固定的表現元素。但在傳播過程中,這些元素也會發生一些變化,這些變化顯示著佛教輸入地對佛教的選擇性消化吸收,以及本地文化與佛教思想的博弈過程。
譬如,根據四川省社科院專家胡文和考察,四川石窟雕刻中幾乎沒有找到“未生怨”這一經典的“觀經變”,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阿阇世太子弒父囚母”按照儒家觀點來看過于大逆不道,即便是宣揚因果報應,但也于“國情”太不符合。
此外,旺蒼縣雖屬廣元地區, 但龕像卻具有巴中地區造像的特點, 如西方凈土變以阿彌陀佛與五十二菩薩的形式表現以及外方內佛帳形龕等, 都與巴中南龕造像的特點相似, 卻在廣元不見, 說明佛子巖造像主要受巴中石窟的影響。 旺蒼地處廣元和巴中之間, 這對研究兩地區造像之聯系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除了文化和歷史價值,佛子巖的佛龕也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譬如第20龕中間的阿彌陀佛面帶微笑立于蓮臺之上,胸前瓔珞粒粒可數;兩位菩薩一左一右侍立蓮花上,頭后面皆有桃形圓光;再往兩側又有觀想菩薩和聞法菩薩。這些菩薩的位置高低錯落,姿態各異:有的雙手前放閉目沉思,有的一手撫膝雙腳盤坐,此外還有雙手捧十跌坐、雙手抱膝雙腿微曲、雙手合捧跪坐、單手撐頰欲睡……每個雕像都姿態優雅、活靈活現、近于人情,與安岳的“水月觀音”的世俗化神態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作為一個群雕,又另有一番賞析滋味。
可惜的是,這次繼文革之后佛子巖佛像群最大的一次破壞使得人們難以再看到一千多年前雕刻藝術的精彩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