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預報地震,人們通常只盯著地下的變化蠕動,很少有“向上看”的,更沒有上下同時兼顧的。而近日,全球首個從巖石圈、大氣圈、電離層“天地間”三個圈層同時進行監測的災害數據系統——“跨圈層擾動觀測系統”在樂山市建成。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陳界宏教授及其團隊主導該系統建設運行,有包括樂山師范學院在內的全國15家高校、科研單位參與。8月23日下午,前往樂山的陳界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觀測站是全球首個地球科學跨學科集成研究系統,可預警地震、雷雨、暴風等惡性空間天氣事件。今后數十年內,它將為地球科學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代玉巍 汪菲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曾小清

  現場直擊

  14種觀測設備,尋找新的震前規律

  位于四川盆地的樂山,西接青藏高原,南鄰云貴高原,北望龍門山斷裂帶。這里的監測數據正實時傳回武漢南望山下,尋找新的震前規律。

  8月23日,記者跟隨陳界宏教授一行走進樂山市市中區青平鎮青和村,青山掩映下,由綠色鐵柵欄圍住、占地225平方米的“跨圈層擾動觀測系統”基地坐落于此。

  走進基地,只見正中位置,由白色鐵柵欄保護著一臺儀器。“這是‘邊界層風廓線雷達系統監測儀’。”陳界宏的學生、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士生毛志強介紹,該儀器可實時監測其垂直向上100米至4000米的大氣風場,是目前觀測大氣層物理量變化的重要設備。

  基地四周,分別設置了4個炮筒狀的圓柱體聲吶探測系統設備,對1000米范圍內的溫度進行實時監測。

  “通過觀測站監測的數據,可及時對地震、雷雨、暴風等惡性空間天氣事件進行預警。監測的參照物包括天空云層變化,地下水氣壓、溫度和變化,以及高空電離層電子濃度等。”毛志強介紹道。

  目前觀測站的“跨圈層擾動觀測系統”包含14種觀測設備,其中12種位于青和村的基地內。

  基地內的木屋,存放著地震儀和全天空照相機。每隔一小時,照相機會實時拍攝一張天空照片并傳至網端。科學家通過觀測天空的云層變化,來發現異動。

  木屋正后方,擺放了3口井。井內存放著氣壓計和溫度計,可探測地震前地下水和氣壓、溫度的變化。周圍,放置了雨量計和地下水位計,“如果天空沒有觀測到下雨,而水位計又發生了變化,則屬于異常變化。”毛志強說。

  木屋外,有一個兩米多高的獨立支架,放置了一臺科研專用GPS。“它可以測量35萬米高空的電離層的電子濃度。”毛志強說,“高空的電離層是分離的,地震之前可能會有波動,傳到天上去就會擾動電離層,一旦GPS垂直上空的電離層濃度發生變化,也表示電離層有異動,需要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