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畝產只有700斤?
撂荒地和宅基地種糧“首秀”,還限用農藥化肥
從農田里的景觀臺向下眺望,不少雜草和顏色不一的稻田盡收眼底。天王社區村民趙杰社說,憑這些,就能判斷這些水稻產量并不高。
趙杰社的話,得到了成都天府綠道文旅公司農業項目主管徐凱確認:測產數據顯示,天王社區外的水稻田,畝產約700斤上下,只有正常田塊的六七成。
“還算滿意。”徐凱解釋,因為這是田塊“復耕”后的種糧“首秀”。
“建渣堆幾米高。”指著田里還殘存的磚塊和碎石,徐凱講起了田塊來源:一部分是當地村民撂荒的耕地,還有些是堆滿了建渣、碎石的宅基地。2019年底,技術人員勘測,眼前地塊中只有一半左右還在正常耕作,部分地塊有機質含量偏低。而且,原有的水渠大部分損毀。
2020年底,成都天府綠道文旅公司在天王社區啟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第一步,是通過撿石機、碎石機和卡車逐步清理建渣。第二步,是攜手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科院和成都市農科院,研究制定復墾復耕之路。
專家們給的“藥方”,是先溝槽式取土(即深度翻耕,把有生產力的土壤翻到地表),然后按3噸/畝的標準施撒有機肥。同時,組織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恢復灌溉能力。
“管理環節還有挑戰。”參與天王社區地塊恢復的四川省農科院作物所副所長湯永祿介紹,田塊到地處成都環城生態區內,“到處是鳥和動物”。因此,從一開始,專家們就制定了嚴格的農業投入品負面清單,對部分藥品和化肥實施“一票否決”。主要的病蟲害防治,則通過太陽能殺蟲燈、誘蟲板等綠色方法進行,“地力比較弱,有沒有用太多農藥化肥,產量自然會受到一點影響。”
為啥花費高成本種糧?
每畝4500元前期投入,不只為了“吃飯”還要“好看”
在綠道里種糧,徐凱的賬本看起來有點“嚇人”:兩年左右才能實現當年收支平衡,至于收回全部成本,可能要十年以上。
統計顯示,2020年底至今,天王社區田塊每畝建設投入成本4500元上下。這個強度,高出省級高標準農田投入標準五成左右。在成都,環城生態區啟動5.83萬畝農田整理行動,畝均投入也在4500元上下。未來兩年內,全成都綠道公園內的耕地有望達到規劃值的10萬畝左右。
為何要花這么大成本在綠道內種糧?
“為了‘吃飯’,也為了‘好看’。” 成都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解釋,在綠道內種糧,首先是出于糧食安全考量。
前述負責人介紹,作為都江堰精華灌區,成都周邊是傳統意義上的農作物和糧食主產區。近年來,無論是中央還是省上,都把糧食穩產增產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更是首次實施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綠道內種糧,正是落實相關決策部署的具體措施之一。
其次,在綠道內規劃農作區,本身就是給公園城市建設增光添彩。四川省鄉村旅游協會常務副會長李君看來,成都是天府農耕文明的核心區,在都市周邊保留田園和村莊,不僅能夠傳承農耕文明,也能夠形成新景觀。例如,田塊周邊的水系、田地、林盤,本身就要在耕作狀態下才會顯示出具有地域性好、鄉村特點的魅力。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種糧”既是作農,也是作景。
最后,綠道內種糧,本身也是對城市綠道景觀的保護。“比如,水系、林盤等,有人居住、生產,才會保護得更好。”湯永祿看來,在持續和科學的耕作之中,農田將會作為綠道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一部分,為綠道良性化運轉提供可能,“比如有些鳥類,就靠吃一點谷子活下去。同時,他們也能夠為減輕農作物病蟲害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