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場,督察組對當地治沙的具體方法和長效管護非常關心。在多年與沙“斗爭”的過程中,若爾蓋縣逐步總結出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對于流動、半固定、中度固定等不同類型的沙地都采用了不同的治理模式。特別是對草原危害最大的流動沙地,治沙人員采取“沙障+植灌+種草+施肥+圍欄封禁+連續管護”治理模式,以達到阻風固沙、恢復植被的目的。

  經過持續多年的不懈努力,若爾蓋縣的草原沙化治理迎來了歷史性的拐點。2019年,全國第六次沙化土地監測初步報告顯示,若爾蓋縣縣沙化土地面積為108.88萬畝,比2014年減少了11.58萬畝,沙化年遞增率首次出現了可喜的負增長,由2014年的5.32%下降為-1.36%。沙化土地可防可治,呈現出“總體好轉、局部可控”良好趨勢。

  通過“一年阻風固沙,兩年植被恢復,三年苗木成活,五年灌草結合”的治理措施,若爾蓋縣有效遏制住了土地沙化趨勢,減少了水土流失,提升了水源涵養能力,增強了草原濕地生態系統穩定性。

  花湖蝶變 筑牢黃河天然蓄水池

  若爾蓋除了有全國第二大草原,還有全國面積最大、分布集中的泥炭沼澤區——若爾蓋濕地。而其中,最負盛名的無疑是花湖生態旅游區,這里享有“最美高原濕地”“中國黑頸鶴之鄉”的美譽。9月3日下午,督察組一行來到花湖,對當地的濕地修復和保護情況進行調研督察。

  花湖地處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但同時也是國家4A級旅游區。2017年,中央和省生態環保督察反饋了花湖景區生態保護與旅游開發相關問題。若爾蓋縣高度重視、立行立改,堅決貫徹中央、省、州生態文明決策部署,積極推進花湖生態環保問題整改工作。

  在現場,督察組一行沿著新建的木質棧道進入花湖。沿途,清澈見底的湖水中魚兒嬉游,成群的野鴨悠閑劃水,一派生機盎然。與過去相比,花湖內的人造景觀設施明顯減少了,新建的棧道也比過去更短、更高、更窄,最大限度地將空間留給自然濕地。

 花湖(川觀新聞記者付真卿 攝于9月2日 ) 花湖(川觀新聞記者付真卿 攝于9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