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第一蒸”內豐富的菜肴。 張浪 攝

  中新網成都9月19日電 題:四川鄉村別樣中秋圖景:千人共品“第一蒸”蘋果樹下說豐年

  作者 陳靜 岳依桐

  “起鍋!”中秋假期第一天,吊車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的“中國最大蒸籠”的蓋子徐徐吊起,白色蒸汽升騰而上,食物香氣撲面而來。鹵鴨、粉蒸肉、五谷豐登……這口名為的“天府第一蒸”的巨大蒸籠由1134片竹片全手工打造而成,直徑11米、高6米,其內整齊擺放著580個小蒸籠,每個小蒸籠內都有多種川式菜肴。來自各地的近千名游客圍坐在200多米的長桌旁,共度中秋,共慶豐收。

  “我們的菜品會根據季節和就餐對象調整,今天蒸籠里的花生、玉米都是田里當季產的,別具農家風味。”現場負責人龔偉介紹,為了保證客人準時就餐,當天數十位工作人員從3時就開始準備,8時開蒸,直到11時30分左右起鍋。

  “天府第一蒸”的盛況是四川農村別樣中秋圖景的縮影。在金秋收獲季節,四川各地農村呈現出別樣熱鬧景象,村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慶祝親友團聚,祈盼豐收。

  “以前從沒見過這么大的蒸籠,今天一見很震撼。食物味道也不錯,孩子最喜歡吃這個粉蒸肉。”來自四川成都的洪偉特意帶孩子前來貼近自然,感受農家生活。“新農村的風貌與以前大不相同,把大地景觀與鄉村旅游結合在一起,更加現代化。”

  “天府第一蒸”開籠。 張浪 攝

  在四川德陽被稱為“咖啡村”的高槐村,寬敞平坦的村道上隱隱飄散著咖啡香,村里的停車場停滿了來自各地的汽車,“芳華舊時光”咖啡小院的13張方桌坐得滿滿當當。41歲的村民關勇熟練地用奶泡在咖啡上拉出樹葉等圖案,妻子劉雪梅則忙著為四海來客點單、上餐。

  “中秋假期前,不少熟客通過微信預定位置,我特意多備了不少咖啡豆。”自2018年開業以來,關勇店里的生意一直不錯,每年咖啡營業額約40萬元。僅有490戶村民的高槐村,有近50家咖啡店等特色多元的小店。“咖啡等新產業改變了村莊的面貌,讓我們在家門口也能做生意,生活富裕了,村民心態也更好了。”此前從未接觸過咖啡的關勇不曾想到,自己會在人到中年時成為一名咖啡師,每天與曾被自己視為“洋玩意兒”的咖啡為伴。中秋節當天,他計劃提前關閉店門,帶上自己親手制作的兩杯咖啡,回家與親朋好友團聚。

  “天府第一蒸”開籠。 張浪 攝

  “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歡秋天,因為秋天蘋果就賣得了,收入也就來了。這兩天加班加點收蘋果,收完了好過節。”將沉甸甸綴在枝頭的紅蘋果一一摘下,四川涼山州鹽源縣一碗水村村民毛云民臉上掛著汗珠,卻笑得開懷。近年來,“鹽源蘋果”的名聲日益響亮,他家種了15畝蘋果樹,每年能賺五六萬元。中秋佳節將至,蘋果也迎來收獲季,田間地頭隨處可見采摘的果農。

  為慶祝中秋,毛云民專門去縣城買了幾百元的月餅,準備送給親朋好友。這位彝族漢子還為團圓宴殺了一頭豬、一只羊和幾只雞。“一大家子30多個人,多準備點才夠吃。”團圓宴的菜單也已經定好:坨坨肉、酸菜湯、烤豬肝、烤羊肝、烤土豆,用新收的蕎麥做成的蕎麥粑粑也不能少。“現在收入高了,對節日就更重視,吃了飯要看中秋晚會,還要圍著篝火跳達體舞。”毛云民喜氣洋洋地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