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鄧翔灃/文 吳聃/圖

  “作業少了,孩子成績是否會下降?”“禁止補習班后,孩子還能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嗎?”……“雙減”政策出臺后,不少家長的心“懸”了起來。

  9月18日,2021亞洲教育論壇年會在成都開幕。論壇邀請到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要、專家代表,通過“線上+線下”的形式參會,圍繞“亞洲教育的未來”主題展開探討。

  圍繞“雙減”落地后,校內教育如何減負不減質的問題,論壇現場,多位專家學者、知名學校校長分享觀點。

  論壇現場,圍繞教育熱點話題,專家學者進行深入交流討論。

  減中有提

  活用大數據,提高校內教學精準性

  “‘絕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一定程度上正在摧毀中國教育。”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表示,如果學生讀到高中就疲憊了,就說明過重的學業負擔已經影響孩子求知欲和創造欲,那就不要指望孩子能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所以“減負”必定為了更長遠的發展。

  怎么“減”?“要讓學生走出題海,讓老師到題海里去。”成都新世紀外國語學校總校長鄧文光表示,校內“減負”絕不是“亂減”,一定要有針對性和科學性。例如,教師在布置作業前,要做到自己先做一遍,對習題的難度及必要性有初步把握。其次,學校可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進行分難度、分效果布置習題,適應學生學習的多樣化需求。

  論壇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詞語成為高頻詞,與會嘉賓紛紛表示,信息化技術手段有望成為校內教學提質的有效幫手。

  “以精準性教學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成都石室中學校長田間表示,“雙減”正式推出后,學習應讓教學評價從定量走向定性、教學設計從盲目走向精準、教學質量從低效走向高校,大數據將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手段。田間介紹說,該校收集了學生作業、考試、錯題等數據,并進行知識點分析、分數區間統計等多維度數據統計,從而生成個性錯題和共性錯題,實現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個人、班級整體進行學習輔導。

  今年9月,秋季學期開學后,課后服務成為校內教育“新風景線”。根據相關部門有關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要實現課后服務全覆蓋,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時。

  在成都七中育才教育集團總校長吳明平看來,課后服務是校內教育質量的重要增長點。

  據介紹,該校采取課后服務“一人一課表”制,不僅設置有卓越課程、思拓課程、進階課程,以滿足不同發展程度學生的需求,還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生成屬于個性化“課后服務課程表”。

  那么,課后服務是否會成為新負擔?對此,吳明平表示,該校課后服務不僅僅是供學生完成作業,還加入了武術、無人機等興趣課程。

  “自愿與興趣是學生選擇課后服務的兩大原則。”吳明平表示,對于孩子來說,只要是自愿參加和有興趣學習就自然不是負擔。

  論壇現場,圍繞教育熱點話題,專家學者進行深入交流討論。

  減中求變

  推進“五育并舉”,逐步改變學生評價標準

  “雙減”落地后,隨之改變的還有學校教學效果評判的標準。

  “‘雙減’決定了基礎教育的發展方向。”新川外國語學校總校長陳鱗表示,新政出臺后,學校更應思考該培養怎樣的人才,從學校層面改變對孩子的評價機制,“不能再以分數評判學生,而應更加重視全面發展。”

  論壇上,不少與會嘉賓就“五育并舉”展開深入探討,會場不時響起陣陣掌聲。

  聚焦勞動教育,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校長范勝武帶來分享。他表示,在開展勞動教育過程中,學校應基于已有的勞動教育資源之上,將勞動教育與其他教育相結合,讓孩子具備最需要的勞動技能。例如,該校就設置了具有針對性的勞動課程,一年級學生以個人起居的生活技能為主,高年級學生則更偏重校園勞動、家務勞動等,并開發了茶藝課、服裝設計等課堂式勞動課程。

  論壇現場,圍繞教育熱點話題,專家學者進行深入交流討論。

  也有人提出疑問。“我們讓孩子參加體育課程時,該更偏重培養興趣還是獲得精湛的球藝?”在陳鱗看來,學校出發點應該是前者。他表示,在推動“五育并舉”的過程中,學校應以學生興趣為主,進行課程開發、教學評價等,應更注重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從而不再只關注分數。此外,學校也應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沙龍等平臺,與家長共享孩子在分數之外的精彩。

  同樣需要改變的是家長意識。

  “教育焦慮是長期積累而產生的,所以想要改變家長的意識也需要時間。”劍橋大學教育學博士楊旸認為,通過教師輪崗、學校聯盟等配套措施,學校教育質量有明顯提升后,“無課可補”的家長能減少一定焦慮情緒。同時,相關主管部門應增強引領作用,讓家長對孩子發展的關注點,不僅僅聚焦于分數。

  評價體系的改變也體現在中考、高考改革中。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王本中表示,近年來,我國中考、高考已有所改變,例如,部分地區中考體育分占比不斷擴大、不少省份推出新高考政策等。“應看到怎么考、考什么已經在發生變化,要改變對孩子的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