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怡嫻的左臂貼有“熊貓俠”貼紙,這是四川500余萬名青年志愿者的統一標識。 賀劭清 攝何怡嫻的左臂貼有“熊貓俠”貼紙,這是四川500余萬名青年志愿者的統一標識。 賀劭清 攝

  福集鎮安置點臨近教學樓的一側,臨時搭建的“帳篷學校”開始了地震后的第二課。“我們16日晚趕到震中搭建了‘帳篷學校’,希望通過和小朋友做游戲、講故事,緩解地震給他們帶來的創傷。”“帳篷學校”老師何媛媛是瀘州敘永職高學生,未滿20歲的她已在敘永公益兒童服務站志愿服務半年,擁有豐富的“童伴”經驗。

  何媛媛介紹,這所剛開學的“帳篷學校”已迎來40余名“新生”,學校共有3名老師,每天晚上老師會根據小朋友當天的情況有針對性地規劃第二天課程。“帳篷學校”計劃在災區駐扎兩個月,學生們全部復課后,“帳篷學校”將轉為周末開課。

安置點的學生在學習。 張浪 攝安置點的學生在學習。 張浪 攝

  在距福集鎮5公里的瀘縣人民醫院,“95后”護士胡飛艷穿上白大褂,開始了新一天了工作。“地震時我從睡夢中驚醒,當時很害怕,披上衣服、拿起手機就往樓下跑。”胡飛艷說,剛到樓下不久,便收到了“急診科有大量受傷病人,需要支援”的消息。

  “到處都是頭流血、腳受傷,需要緊急處理的傷者。”回憶起趕回急診科看到的場景,胡飛艷說,當時還有不少青年醫護人員回到醫院幫忙。“雖然心里很害怕,但是看到陸續趕來的病人,就顧不了內心的恐懼了。做了這份工作,這就是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