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三重任務“切換鍵”
不打招呼,直奔現場。
“預警信息有沒有發送到位?應急預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救災物資是否前置到位?”8月末,記者跟隨“追雨的人”到射洪市督導。一到當地,工作組就發出“三問”。
“到防汛一線去”。省防辦決定組建工作組時,便提出的一條“基本要求”。
8月8號零點開始,達州渠縣三板鎮開始降雨,暴雨如注,平均降雨量達到381.5毫米。由于場鎮地勢較低,穿鎮而過的河道狹窄,很快場鎮就出現了積水,其中積水最低處超過1.5米,最高處達到5米左右。
當日,在當地開展督導工作的工作組會同當地有關部門,按照預案下達轉移指令,鎮村干部各類責任人和網格員通過手搖報警器、銅鑼等進行預警,組織群眾按預定路線有序轉移。一個半小時后,1208名群眾全部安全轉移,無人員傷亡。
據省防辦有關負責人介紹,工作組主要有“三重任務”:指導當地人員轉移;指導當地開展抗洪搶險;開展防汛物資等檢查督導。
無傷亡,是今年工作組組建以來的“最大成績”。其背后,是工作組的科學構成。三人工作小組中,一位負責信息匯總和匯報,另外兩位則是防汛和救援相關處室的專業同事。不僅要督導各地科學開展防汛,還要將各地情況收集匯總。
今年入汛前,省防辦專門對近年來國內汛期自然災害進行分析研判,提出制定科學防汛的相關要求。工作組在各地指導防汛和開展督導的過程中發現,有些基層單位制定的防汛措施與當地實際情況不符,工作組每次工作結束后,還要與當地進行溝通,及時糾正。
“眼看四方,耳聽多路”,劉洋這樣形容每次“出任務”。“不僅要看各地在防汛過程中存在的‘漏洞短板’,還要聽當地群眾的一些建議意見。”
轉移集中安置點、防汛物資儲備點、地質災害隱患點等是工作組每到一處都要去看的幾個點位。在遂寧,工作組在工作結束后,還專門詳細了解了防汛、分洪等防汛準備工作情況,并實地查看了防汛物資倉庫,仔細察看了倉儲物資設備的擺放、管理等情況,確保有需要時“糧草”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