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震后救災工作的推進,部分受災群眾的房屋經地震災后房屋建筑應急評估,符合回遷要求。自愿回家的群眾,在當地政府積極協助下回到了家。但還有部分暫時無法返家的群眾在安置點帳篷中度過中秋。

  11時10分,記者到達福集鎮團倉村受災群眾集中安置點。這是一個帶有頂棚的大球場,安置著28頂帳篷。由于天氣炎熱,大家都待在陰涼的帳篷內,志愿者給大家送來了月餅。

  “人在比什么都強,團圓就是最大的幸福。”39歲的福集鎮人黃先艷說。

  黃先艷的母親文菊芳今年已經86歲,坐在黃先艷旁搓麻線。雖年事已高,但老人家眼神很好,不一會兒就搓了一團。“我在帳篷里沒事就搓麻線,每天可以搓二兩線。”文菊芳說。

  龍腦橋初級中學校的學生陳毅地震后第二天就報名參加志愿者,在安置點做力所能及的工作。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忙著發放風油精,“前幾天雨多,出太陽后有不少蚊子。”

  距離團倉村受災群眾集中安置點不遠處的“龍韻山莊”農家樂,地震當天就擺起了“壩壩餐”,周圍受災居民都可以免費來吃“流水席”,現在這里負責周邊三個安置點的飯食。

  記者在“龍韻山莊”看到,為了給安置點的老鄉提供可口飯菜,周邊老鄉都跑來幫忙,有的洗菜、有的洗碗、有的幫廚。忙活了半天,等送往安置點的飯菜都準備妥當后,大家才開始吃飯。

 9月21日,在瀘縣福集鎮“龍韻山莊”內,工作人員和志愿者送走安置點盒飯后才開始吃午飯。新華社記者胥冰潔攝 9月21日,在瀘縣福集鎮“龍韻山莊”內,工作人員和志愿者送走安置點盒飯后才開始吃午飯。新華社記者胥冰潔攝

  “快點來吃飯了!”65歲的福集鎮人馬超玉熱情地喊著記者,“多吃點,今天是中秋節。”

  匆匆吃罷午飯,記者12時55分來到當地最大的安置點之一——福集鎮東方紅郎廠區地震受災群眾集中安置點,偌大的廠房內一共安置著173頂帳篷、648名群眾。

  安置點已成為受災群眾臨時的家。連日陰雨后,天空放晴,大家紛紛把衣物、被子、毛巾等晾曬出來驅散潮氣。穿著紅背心的志愿者們忙忙碌碌,電力工人、消防隊員等來來回回,認真檢查各項設施設備。

9月21日,在瀘縣福集鎮東方紅郎廠區集中安置點,受災群眾在吃午飯。新華社記者胥冰潔攝9月21日,在瀘縣福集鎮東方紅郎廠區集中安置點,受災群眾在吃午飯。新華社記者胥冰潔攝

  午飯送來了,記者看到安置點里的群眾在折疊床上鋪上硬紙板、木板,鋪成臨時“餐桌”,大家圍坐在一起吃飯、聊天。一家愛心公益協會在安置點內設立了“青青兒童樂園”,還未走近,耳邊就傳來孩子們的歡笑聲。

  安置點預告今晚會放露天電影。在天色漸晚的黃昏,微風輕拂,男女老少搬來塑料板凳,早早等待。

  新華社記者:康錦謙、尹恒、胥冰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