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三年,四川人影作業要增加覆蓋范圍

  到2025年,人工增雨(雪)作業影響面積達到35萬平方公里,人工防雹保護面積4.1萬平方公里以上。其二,到2035年,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科技、服務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這是省政府辦公廳明確提出的人影工作發展的具體目標。

  那么,“人工增雨(雪)作業影響面積35萬平方公里”是一個怎樣的概念?

  四川省轄48.6萬平方公里土地,包括四川盆地、川西南山地區和西部高山高原區。據劉平介紹,未來人影作業面積將達到35萬平方公里,通過空地結合在盆地原則上實現全覆蓋;高原上因涉及很多邊遠地區,受天氣系統移動路徑人影作業條件的影響,有些地方無人機也不一定能夠抵達,未來主要對森林防滅火、生態修復和保護等關鍵區域、重點區域進行覆蓋。

  目前,四川人影作業(包括飛機和地面)年均覆蓋率約26萬平方公里,距2025年目標相差約9萬平方公里。如何實現?

  “一是通過提升作業能力增加覆蓋范圍;二要拓展作業方式,發展無人機這種新的作業手段,因為無人機在高原上作業更具有安全系數上的突出優勢。”劉平告訴記者,按照計劃,年內就將啟動高原無人機人工增雨作業這項工作。除了天上作業的飛機,省人影辦也計劃對地面作業裝備進行升級完善,比如高炮的自動化改造、火箭的更新換代等。因為在人影專家看來,科技改造也是提升作業能力的重要途徑。

  在“十三五”期間,一項面向全國30個省市區開展的包括業務、技術、安全等方面的人影現代化能力建設的綜合評價中,四川在中期評估和期終評估都處于中等水平。“業務和技術的發展都需要人才來支撐。而人才是我省人影工作比較欠缺的一個方面,與國內先進省份比較還有差距。”從事多年人影工作的劉平說。

地面高炮防雹作業。地面高炮防雹作業。

  揚長補短,未來人影工作將會這樣變

  在劉平看來,根據新出臺的《實施意見》,人影工作的任務更多更重了,對專業化的要求更高了,對安全性的要求也更嚴格了。

  任務更重——更加突出在生態環境治理中發揮人工影響天氣作用。

  《實施意見》增加了人影作業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要求。比如,“組織成都平原經濟區、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大氣環境治理增雨作業”“開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文明建設聯合作業和科學試驗”都是新要求。

  在圍繞重點生態功能區開展人工增雨(雪)常態化作業服務方面,除提及傳統的生態功能區森林草原外,長江流域川滇生態屏障、黃河流域若爾蓋濕地、大熊貓國家公園都是第一次明確納入進來。“雖然攀西和川西森林草原的生態保護是我們長期開展的一項工作,但這次提出又有不一樣的高度。近年來,攀西和川西森林草原防滅火形勢嚴峻,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是需要首先實現突破的領域。”

  在大氣污染治理上,人工影響天氣也將有更多作為,比如改善空氣質量。每年秋、冬季,盆地霧霾天氣嚴重,人工增雨作業已經成為各級黨委政府大氣污染防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專業化要求更高——《實施意見》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建立長期穩定、專業化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隊伍。”“加快作業飛機駐地向專業化發展。”

  劉平認為,人影作業是一項具有很強專業性的持續性工作,而人影作業隊伍素質是人影作業效果的根本保障,所以省政府對人影作業隊伍建設和駐地建設提出了“專業化”要求。

  所謂“專業化”,自然不是僅僅簡單培訓一下,而要強調作業設備操作的規范性、作業流程的規范性和裝備的安全性,強化制度建設、強化隊伍的延續和穩定。據記者了解,目前我省人影作業隊伍并不穩定,技術嫻熟的作業人員流失較大,隊伍專業化建設任重道遠。

  安全至上——《實施意見》專門用了一個章節來寫“健全監管體系,落實安全責任”。其中,特別提出“建立完善人工影響天氣安全聯合監管機制”“將人工影響天氣安全工作納入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管考核體系,按照屬地管理原則,落實安全生產責任”。

  據劉平介紹,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裝備包括飛機、火箭、高炮以及作業彈藥等,無論對于具體操作的作業人員還是作業覆蓋區域的普通群眾來說都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安全生產是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底線要求。“文件特別關注從業人員以及社會公眾的安全,體現出省政府的責任與擔當。”

  《實施意見》對做好作業人員安全保護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比如健全人身意外傷害險、公眾責任保險和安全生產責任保險等保障制度。“成都市已經在安全生產責任保險上作出了有益嘗試,希望進一步推廣到全省。”劉平說。

  (文中圖片由四川省人影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