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27日在北京舉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館員鄭喆軒在會上對該遺址予以介紹。

  所謂阿舍利文化,是舊石器文化中的一個階段,距今170萬年至20萬年間,因最早發現于法國亞眠市郊的圣阿舍爾而得名。它的一個集中體現,就是左右對稱的石器和多類型組合,例如手斧、手鎬、薄刃斧、砍砸器、大型石刀等。

  四川稻城皮洛遺址是在川西高原發現的一處大型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考古發掘揭露出中更新世末期至晚更新世連續的地層堆積,從七個文化層中出土石制品6000余件,展示了“礫石石器-手斧組合-石片石器”的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序列。該遺址最重大的發現是數量豐富、形態規整、技術成熟的手斧和薄刃斧,是目前在東亞發現的最典型的阿舍利晚期階段的文化遺存,也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術產品。其上部地層出土的小型兩面器也可能代表東亞稀少的新型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四川稻城皮洛遺址展示了“礫石石器-手斧組合-石片石器”的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序列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四川稻城皮洛遺址展示了“礫石石器-手斧組合-石片石器”的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序列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皮洛遺址是迄今青藏高原發現面積最大、地層保存最完好、堆積連續、文化類型豐富多樣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也是世界上首次在高海拔地區發現典型的阿舍利技術體系,填補了該地區乃至青藏高原舊石器時代考古的一項空白,將有力推動早期人類對青藏高原的開發過程、早期人類適應高海拔環境的能力和探索東亞手斧的分布與源流、東西方人群遷徙與文化交流等重大學術問題研究。

  鄭喆軒說,目前皮洛遺址已發掘面積200平方米,調查新發現60余處舊石器遺址點,揭露7個連續的舊石器時代文化層,出土各類石制品超過6000件,地表采集系統記錄典型石制品超過3000件。據初步研究,可將皮洛遺址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期是以砍砸器、重型刮削器為主的礫石石器組合;第二期出現手斧工業(阿舍利技術體系);第三期出現了小型兩面器和小尖狀器,小型石片石器普及。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人員對該遺址進行了多學科協作的交叉研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北京大學組成聯合考古隊進行考古發掘,并與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國內科研團隊合作開展遺址環境、年代、古DNA和體質人類學、植物考古等多學科研究。(完)

 

  [編輯:苑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