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康焰從揚州撤離,走的時候,揚州重型、危重型病人已經清零,剩余治療工作交給了江蘇省專家組。
自參與武漢抗疫以來,與其他七位“重癥八仙”一樣,康焰也有大半時間奔忙在抗疫一線,從湖北武漢到黑龍江綏芬河、新疆喀什、山東青島、河北石家莊、江蘇揚州,從最初的“遭遇戰”到后期的“阻擊戰”、“殲滅戰”。而在這其中最讓他感動的,是在背后默默支撐醫務工作者的幕后英雄。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康焰(右一)。受訪者供圖](http://n.sinaimg.cn/sc/crawl/700/w400h300/20210928/5659-db51c2e9f81bb556fa4e61185fc83358.jpg)
從突如其來的“遭遇戰”到有備而來的“殲滅戰”
8月6日,接到國家衛健委通知后,康焰啟程了,這一次的目的地是揚州。8月7日抵達揚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時,東南大學副校長、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癥醫學科學科帶頭人邱海波已經在坐鎮指揮,ICU里收治著20多名重型患者。康焰抵達揚州后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對病人做好分層,因為不同病情的患者治療方案并不一樣。對于輕型普通型病人,更多的是早期關注,防止轉重癥;對重型病人會給予更密切的關注,恰當進行支持性治療,盡可能遏制病情進展;危重型病人集中在ICU救治,醫療專家組成員每天會去給這些病人一個個臨床查房,目的是讓每一個病人得到最適合他的治療,獲得最好的結果。
康焰抵達揚州后不到三周的時間,重型病人便已清零。“在武漢是突如其來的‘遭遇戰’,后來是阻擊戰、殲滅戰,我們是有準備的。”與支援武漢時所遭遇的情況相比,康焰說,隨著一步步完善到第八版,實踐證明,作為治療新冠的指導性文件,國家版診療方案非常有效。
回想起2020年2月7日抵達武漢時的情景,康焰坦言,作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第三批醫療救援隊領隊的他,帶領著130人的隊伍與新冠肺炎病毒打“遭遇戰”時,其實一開始心里沒底。康焰說,醫療隊帶去了很多重癥救治物資,隊伍里40%是重癥醫護人員,可謂有備而來。出發前,他承諾“一定要130個人出去,130個人完整無缺地帶回來”。但抵達病區后,由于病區是從普通病房改建而來,從技術標準而言并未達標,供氧壓力不夠,加上每天防護服不夠用,康焰和隊員們的內心也會有焦慮、擔心。
初到駐地酒店,他們又重新實踐了防護服穿脫,并進行了感染防控培訓,確保每個人都清晰地了解規范。一個星期后,很快走上了正軌。康焰說,基于一些時間的積累和經驗,醫護人員的防護越來越科學,此后走過這么多地方參與抗疫,對于新冠病毒,他已經是平常心態:“面對重癥病人的救治,我們必須沖在前面,這是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的刻骨銘心的痕跡,風險是有的,但在內心深處不會退縮。”
作為醫療團隊的主帥,康焰當時要負責統籌規劃,在極短時間將臨時團隊形成最大合力。但只要時間允許,他都會堅持每天在床旁查看患者,指導實施臨床治療。在武漢,康焰參與了醫療隊第一例床旁氣管插管、第一例深靜脈置管、第一例拔管、第一例俯臥位通氣、第一例有創機械通氣患者外出CT檢查等。
此后,康焰也一直在各地參與新冠肺炎重型患者的救治工作。當問及家人的感受時,康焰說,太太是一名麻醉醫生,很理解他的工作。2003年SARS疫情時,他們醫院雖然沒有收到病患,但也在組織醫療隊,他和太太都各自報名了,當得知對方報名時,兩人也只是相視一笑。“和邱院長他們相比,我的時間算短的,家里人很理解,沒讓我操心家里事兒。其實我也只是換個地方繼續工作而已。”康焰笑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