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舉措:分類施策,保護高原生態維護水源涵養區
水土流失一直是困擾我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依據2019年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數據,我省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4198平方千米,占我省黃河流域面積的22.4%。
但經過系統治理,我省黃河流域水土流失已得到有效遏制。
2019年以來,四川就啟動了《四川黃河流域片區水生態修復及濕地保護綜合規劃》編制工作,旨在對黃河流域的水生態狀況進行全面系統規劃。
如何治理水土流失,四川給出的答案是分區防治、分類施策。
“我省黃河流域屬于金沙江岷江上游及三江并流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根據流域內不同特點,我們又將其進一步細分為若爾蓋丘狀高原和石渠高原兩個生態維護水源涵養區,分類施策。”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若爾蓋丘狀高原,重點采取退牧還濕、填溝保濕、增加植被等措施加快恢復濕地生態系統;而在石渠高原,重點采取在宜農區結合攔沙、蓄水、滯洪、防沖等,修建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來減少水土流失。
“防治水土流失,管住人是關鍵。”省水利廳水保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我省還扎實開展黃河流域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專項整治,以此為契機,充分運用衛星遙感手段,及時精準發現并嚴格查處生產建設活動違法違規行為,嚴控人為水土流失。
“這兩年我去了若爾蓋縣和紅原縣的多個濕地,發現不少濕地水位明顯上升。”阿壩州政協副主席達扎·尕讓托布旦拉西降措說,“這是我省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改善的有力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