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王代強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10月8日發布,其中明確提出,“推動建設跨川甘兩省的若爾蓋國家公園,打造全球高海拔地帶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棲息地”。
若爾蓋國家公園創建工作進展如何?10月9日,記者從若爾蓋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推進專班獲悉,目前已形成《若爾蓋國家公園設立方案(送審稿)》等相關申報材料,待省里審議通過后,送審國家相關部門。
“我們正認真學習《綱要》。”10月9日上午,若爾蓋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推進專班成員、四川省林草局濕地管理處處長郭祥興告訴記者,他梳理發現,《綱要》中多次提及若爾蓋,表明國家十分重視當地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例如,《綱要》提出“構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一帶五區多點’空間布局”。其中,“五區”之一,就指包括若爾蓋在內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為主的水源涵養區。《綱要》提出“構建多元紛呈、和諧相容的黃河文化彰顯區”。其中,河湟-藏羌文化區、紅色文化區均涉及若爾蓋。在郭祥興看來,《綱要》中的這些表述,對于若爾蓋國家公園的建設具有巨大支持推動作用。
四川省于2020年5月啟動創建若爾蓋國家公園。今年3月,川甘兩省決定,攜手共同創建。近來,四川省領導多次率隊赴甘肅開展座談交流,與甘肅省領導共同前往若爾蓋、紅原等進行實地考察調研,開展專題會議進行研究部署,以上率下,推動創建工作按下“快進鍵”。四川與甘肅建立省級聯絡員機制,在邊界范圍、管控分區、重點任務、申報方式等方面達成一致意見。
上述若爾蓋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推進專班相關負責人透露,根據國家公園申報程序要求,9月初,省林草局已將《擬建若爾蓋國家公園科學考察與符合性認定報告(送審稿)》《若爾蓋國家公園設立方案(送審稿)》《若爾蓋國家公園社會影響評估報告(送審稿)》(即“一方案兩報告”)呈報省政府。9月下旬,省政府責成司法廳完成了“一方案兩報告”的合法性審查,省政府常務會擬于10月適時審議后報送國家林草局(國家公園管理局)。
屆時,國家林草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將召集川甘兩省編制團隊到北京對川甘兩省的“一方案兩報告”進行技術融合,并成立國家公園科學咨詢委員會,組織專家赴川甘兩省實地考察,對“一方案兩報告”進行技術性審查。“待國家同意批復后,下一步就將涉及若爾蓋國家公園掛牌、機構設置、打樁定界等事宜。”若爾蓋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推進專班相關負責人介紹。
新聞多一點:為何要建若爾蓋國家公園?
作為全國三大濕地之一的若爾蓋濕地,濕地面積55萬余公頃,涵蓋若爾蓋、紅原、阿壩縣大部分和松潘縣北部區域,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是黃河流經四川的主要干流地區,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蓄水總量近100億立方米,為黃河上游提供30%水量。
四川地處長江、黃河上游,濕地總面積170余萬公頃,以若爾蓋濕地最大。黃河流經此地,豐水季節徑流量增加29%,枯水季節徑流量增加40%。
這里蘊藏著70億立方米的高原泥炭,為全國之最,在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減少溫室效應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里是高原濕地旗艦物種黑頸鶴的重要棲息地繁殖地和諸多珍稀瀕危鳥類遷徙路線的關鍵節點和中轉站,每年有近10萬只候鳥遷徙、停歇和繁殖。它還是紅軍長征過草地的核心區域,生態價值、文化價值極高。
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對標國家公園建立標準,目前若爾蓋濕地在管理體系、治理能力和政策保障上還有弱項。比如:管理上,由于多部門、分散化管理,未形成全面保護、系統保護的體制機制;治理上,仍以點線狀修復為主,缺乏“山水林湖草”綜合的、系統的治理規劃;政策上,生態保護資金以中央、省級財政補助為主,多元化的保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在若爾蓋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推進專班看來,創建若爾蓋國家公園,有助于理順現有的保護和管理體系,將重要的濕地-草原復合生態系統和高寒泥炭沼澤完整、原真地保護好,以滿足黑頸鶴等珍稀物種種群不斷壯大的需求;既保證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又促進高原牧區生態保護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目前,我們的科研工作,主要是配合外面的科研院所來做。”若爾蓋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科科長索郎奪爾基說,創建若爾蓋國家公園,將會加大對若爾蓋濕地的保護力度,進而加大對當地科研等工作的支持力度,有助于引入更多人才、項目、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