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護住棲息地原真性

  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傘護”8000多種伴生動植物

  成為大家共同的家園

  “拍到了拍到了!”8月27日下午,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王朗片區巡護員魯超,在巡護途中偶遇一只野生大熊貓,和他對視良久才轉身離開。而距離上次王朗片區巡護員路遇大熊貓僅僅隔了5天。

  不止王朗。試點以來,臥龍、九頂山、大相嶺、唐家河等地野生大熊貓活動明顯增多,綿陽、雅安、阿壩等地村民偶遇野生大熊貓的報道屢見不鮮,網絡上甚至有“四川遍地是熊貓”“四川人手一只大熊貓”的梗。

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紅外相機圖片:在無人打擾的環境中,野生大熊貓媽媽帶著幼崽外出活動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紅外相機圖片:在無人打擾的環境中,野生大熊貓媽媽帶著幼崽外出活動
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的大熊貓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的大熊貓

  “野生大熊貓頻頻現身的背后,是四川持續增強的保護力度。”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試點以來,四川整合投入資金8000萬元,完成原23個自然保護地15000余平方公里的36次本底調查、210項專項調查,基本摸清了試點區主要保護對象和資源管理狀況。

  加強監測巡護,是保護方式升級的重要手段。四川在試點區布設紅外相機監測位點7800個,對3336平方公里大熊貓棲息地和1668條樣線進行重點監測。

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的大熊貓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的大熊貓

  穿上迷彩服,帶上彎刀、水壺、方便面,早上8點出門上山,傍晚回到管護站。這是大熊貓國家公園團寶山管護站巡護員陳國紅等人的日常,“一是排查是否有人盜獵和破壞生態環境,二是察看有沒有受傷或生病的野生動物,及時提供救助。”

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巡護員測量嗅味樹數據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巡護員測量嗅味樹數據
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巡護員采集熊貓糞便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巡護員采集熊貓糞便

  試點以來,四川累計設置固定巡護線路900余條,派出各類巡護出勤近9萬人次,覆蓋面積1.4萬余平方公里,共發現野生大熊貓實體30余次,發現其他同域珍稀動物1600余次。

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紅外相機圖片:一只雪豹媽媽帶著三只雪豹幼仔外出活動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紅外相機圖片:一只雪豹媽媽帶著三只雪豹幼仔外出活動
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的巖羊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的巖羊
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區域的亞洲黑熊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區域的亞洲黑熊
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區域的水獺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區域的水獺

  以大熊貓為核心,四川在試點區域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維護自然原真性、完整性。

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區域的扭角羚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區域的扭角羚
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區域的毛冠鹿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區域的毛冠鹿

  生態走廊越來越長。實施黃土梁、土地嶺、泥巴山等6條大熊貓生態廊道建設工程,修復廊道植被68平方公里,恢復大熊貓棲息地28平方公里,為大熊貓隔離小種群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四川還在試點區累計清理關閉礦業權229宗,清理整治水電站289座,引導礦山職工轉產就業,最大限度減少人類活動對棲息地原生境的影響。

大熊貓國家公園蜂桶寨區域自然景觀大熊貓國家公園蜂桶寨區域自然景觀

  科研成果越來越多。繼續依托相關結構平臺開展遺傳、基因等研究,四川在大熊貓人工飼養發情、受孕、育幼、野化放歸難等課題中取得新突破,不斷搭建更加開放的國際合作平臺。

  保護力量越來越強。四川通過在試點區建立共建共享機制,在綿陽分局試點設置共管理事會,推動相關利益方參與國家公園保護建設發展。

大熊貓國家公園都江堰管護總站開展聯合巡護專項行動大熊貓國家公園都江堰管護總站開展聯合巡護專項行動

  生態改善越來越好。試點以來,四川共救護病餓野生大熊貓4只,人工繁育大熊貓53只。建立大小相嶺、龍溪—虹口2個大熊貓野化放歸基地,9只放歸大熊貓在野外生存狀況良好。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為易危。

  數據顯示,借助充分發揮大熊貓作為旗艦物種的“傘護效應”,四川片區協同保護其他8000多種伴生動植物,在野外巡護中已發現其他同域珍稀動物1600余種。

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區域的川金絲猴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區域的川金絲猴
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區域的林麝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區域的林麝
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區域的紅腹角雉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區域的紅腹角雉
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區域的金貓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區域的金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