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

  謀劃“點線面”空間布局

  形成“人退貓進”新生態新格局

  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最佳效果

  此前,四川大熊貓國家公園試點區域涉及的鄉鎮、村組成百上千,經濟收入水平整體較低,數以萬計的村民生產生活方式對自然資源依賴度較高,保護與發展矛盾較為突出。

  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如何讓人與大熊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區域,游客與扭角羚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區域,游客與扭角羚

  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是一個觀察窗口。

  國慶假期期間,滎經縣龍蒼溝鎮發展村“元素”客棧老板高奎賺了個盆滿缽滿。兩年前,高奎到發展村走親戚,看中當地鄉村旅游發展潛力,投資400多萬元從周邊村民手中租下這棟房屋建客棧。如今,發展村像他這樣的投資者越來越多。

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白沙溝航拍景觀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白沙溝航拍景觀

  背靠大熊貓國家公園(在國家公園外圍周邊)發展生態旅游,全村農家樂從幾年前的寥寥數家發展到如今的60余家,村集體經濟從不到5萬元增長到34萬元。發展村的飛速發展,分享了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紅利”。

  上述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中探索可持續的社區發展機制,謀劃點上聚居、線上游覽、面上保護的“點線面”的空間布局,基本形成“人退貓進”的生態新格局。

  具體來說,一方面,統籌使用易地扶貧、地災避險和農村危房改造等政策,優先推進原住居民搬遷到周邊社區集中居住。整合提升聚居地公共設施建設,減少不必要的空間開發利用。

  另一方面,規劃建設一批入口社區和特色熊貓小鎮,支持沿路沿線發展生態旅游、科普游憩、民族文化、熊貓文創、特色農林等生態友好型產業,依托國家公園生態體驗、自然教育開展接待服務,探索共建共管共享機制。

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秋季紅葉景觀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秋季紅葉景觀

  同時,將位于原保護地外4613平方公里的棲息地劃入試點區,實行大面積保護。建立特許經營管理制度,實行差別化保護管理,核心保護區禁止一切生產經營活動。一般控制區,嚴格控制生產活動。

  為保障試點區周邊經濟社會發展,四川推動建立《大熊貓友好產品體系標準》,認證了“平武五味子”“唐家河蜂蜜”等原生態產品,已安排各類公益崗位工資等補助達4.9億元,提供培訓服務3萬余人次。

大熊貓國家公園周邊發展的特色種植業大熊貓國家公園周邊發展的特色種植業
大熊貓國家公園周邊的養蜂產業大熊貓國家公園周邊的養蜂產業

  在2019年大熊貓節上,30家企業有意向參與大熊貓國家公園社區建設,意向性投資達300億元以上。四川還引入北京山水、桃花源基金會等社會公益組織參與社區保護地和自然保護小區發展。據統計,試點以來,各類社會力量參與國家公園建設,惠及約25萬群眾。

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野外工作者給孩子們講解森林知識。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野外工作者給孩子們講解森林知識。
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組織中小學生,開展森林研學教育活動。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組織中小學生,開展森林研學教育活動。

  4年“添磚加瓦”,大熊貓以及千千萬萬生活巴蜀大地上的生物,有了“新家”。

  聽見會上宣布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的消息,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副局長張紹軍,忍不住感嘆:“從簡單保護到研究性保護,從保護研究大熊貓本身到保護研究其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四川創新開展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升級了大熊貓保護格局,獻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四川力量!”

  (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