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婷婷 四川在線記者 王代強
10月12日,在云南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中國向全世界宣布: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從此,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邁入新階段。
大熊貓,一種已知至少生存在地球上800萬年的物種,數十萬年前曾遍布我國,北達北京周口店,南抵越南緬甸邊境。在度過漫長而殘酷的冰河期后,大熊貓棲息地急劇萎縮,野生種群退蔽至岷山、邛崍山、大相嶺、小相嶺、涼山和秦嶺等六大山系,成為其最后的“庇護所”。


隨著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影響的加劇,最后的棲息地碎片化,大熊貓棲息地被隔離成33個斑塊,相應的大熊貓種群又劃分為33個局域種群,部分微小種群有極高滅絕風險。
20世紀60年代至今,我國先后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67個,其中四川46個,通過實施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開展人工繁育研究、野化放歸實驗,對大熊貓棲息地進行了保護修復,實現了野生和圈養大熊貓種群的恢復壯大。


然而,保護管理機構政出多門、設置分散,規劃范圍交叉重疊、多頭管理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大熊貓保護管理水平的提升。棲息地碎片化、孤島化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大熊貓種群健康仍然面臨極大威脅。
2017年1月,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全面啟動。這是一場由國家主導、關于大熊貓及其棲息地最高級別的保護,試點區域地跨四川、陜西、甘肅三省。
4年試點結束后,“滾滾們”得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