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欣憶 羅之飏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
“《規劃綱要》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總施工圖’和‘總任務書’。”四川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綱領性文件,《規劃綱要》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其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首次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同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規劃綱要》。
如今,《規劃綱要》向社會公開發布,全文有哪些新亮點? 透露出哪些新信號?記者遍訪國家及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負責人及相關專家。
![](http://n.sinaimg.cn/sc/crawl/294/w550h544/20211020/de77-a9def53ad0f2570fbcac44d02a976676.jpg)
信號一:新地位
一“極” 一“源”,即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有何深意?
《規劃綱要》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地位描述為: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怎么理解“一極一源”?新的動力源是什么?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史育龍解讀說,“一極一源”,既是對成渝地區近年來發展成就的充分肯定,更包含了未來對成渝地區的高度期許。
在他看來,成渝地區人口密集、城市眾多、經濟聯系密切,近年來吸引了大量高端要素,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成為經濟增長速度和開放水平提升最快的地區之一,有強勁的發展活力和增長動力。
“‘增長極’與‘動力源’互為表里。”史育龍進一步分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方面要通過自身的快速增長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吸引高端要素形成創新策源地,依托產業集群、產業鏈組織形成區域現代產業體系;另一方面,依托自身強大的產業經濟體系、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承載更多的人口和經濟活動,并通過要素自由流動和市場化配置,在與周邊地區融合互動過程中,成為具有全國意義的增長動力源,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
“‘一極一源’的表述,是中央研判國際國內形勢,對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作出的重要布局。”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宏觀經濟組副組長丁任重說,這個布局就是在東南西北4個方向,分別打造長三角、粵港澳、成渝、京津冀4個經濟發展增長極,共同支撐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
丁任重認為,“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的核心定位,與長三角城市群建成“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形成重要呼應。這既表明中央希望成渝地區形成以城市群為主要形態的增長動力源,帶動西部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決策初衷,也體現了與現有國家重大區域、流域發展戰略的有機銜接。成渝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作為長江經濟帶規劃的三大增長極,共同負有帶動長江全流域、聯動東中西協調發展的戰略使命。成渝地區形成“高質量發展”而非“強勁活躍”增長極,還內在重申了中央對長江上游地區生態保護的重視與關切。
新的動力源如何打造?川渝兩地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創新驅動。四川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重慶市委五屆十次全會明確,把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主動力。
今年5月,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三次會議,40個總投資超千億元的科技創新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四川省科技廳廳長劉東認為,這釋放出極強的信號:川渝共筑科技創新“一座城”,科技合作將駛入快車道,協同創新將跑出加速度,“創新活力的匯聚,將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貢獻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