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創新

  向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要動力

  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兩中心兩地”戰略定位,提出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改革開放新高地。西南財經大學成渝經濟區發展研究院院長楊繼瑞認為,這既是目標也是路徑,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向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要動力。

  《規劃綱要》將“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作為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內容,明確提出聚焦核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和電子信息等領域的戰略性產品開發,在四川天府新區、重慶高新區集中布局建設若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一批科教基礎設施,引導地方、科研機構和企業建設系列交叉研究平臺和科技創新基地,打造學科內涵關聯、空間分布集聚的原始創新集群。

  “創新資源本身在空間上具有高度集聚性。”負責主持了多項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點課題的省縣域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洪萍認為,要打造原始創新集群,首先應該整合成渝地區科創資源建設創新平臺載體。當前最重要的以西部(成都)科學城、中國綿陽科技城為主要承載區,以“一城多園”模式與重慶共建西部科學城,前瞻部署前沿基礎研究,打造成渝綿“創新金三角”。

  具體行動已落地開展。川渝兩地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5月底,重慶市·四川省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21年重大項目集中開工,40個項目總投資超千億元。其中,絕大多數都是關系當下、關乎長遠的基礎科學項目和協同創新平臺。更多科技合作也在推進。目前,電子科技大學重慶微電子產業技術研究院、國家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等5個川渝合作共建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科技創新項目穩步推進。在人才上,川渝已實現近3萬名科技專家資源共享。共建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兩地還共同設立了50億元科創母基金。

  用改革破障礙,向改革要紅利。《規劃綱要》提出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改革開放新高地,明確要積極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科研體制、跨行政區經濟社會管理等重點領域改革。

  近段時間,以市場化為原則,川渝兩地推動兩省市相關企業采取共同出資、互相持股等模式促進港口、班列等資源整合、高效運營的消息不斷。9月2日,川渝兩地港航物流龍頭企業重慶港務物流集團和四川省港投集團,攜手組建新的合資公司,共同發展集裝箱航運、港口和航運配套業務。9月8日,果園港國家物流樞紐與成都經開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共建無水港,并推動雙港聯動發展。

  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規劃綱要》還明確提出,支持在重慶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等地率先探索建立統一編制、聯合報批、共同實施的規劃管理體制等。

  川渝高竹新區,就是這一背景下的新產物。年初,川渝兩省市政府聯合發布批復文件,同意設立川渝高竹新區。該新區涉及重慶市渝北區124平方公里和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138平方公里。楊繼瑞說,作為目前川渝兩省市批準率先啟動建設的唯一一個新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將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尤其是毗鄰地區在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跨省域一體化發展方面,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體制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