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sinaimg.cn/sc/crawl/80/w550h330/20211021/8522-ecdf7afddb0937754422b8a833f1f25e.jpg)
到2025年、2035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會呈現出怎樣的格局和面貌?
10月20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正式公布。這份提綱挈領的“頂層設計”,明確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定位,明確了雙城經濟圈未來發展目標。
戰略定位
尊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關鍵詞 提能
提升“三力”
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
按照《規劃綱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范圍包括重慶市的中心城區及27個區(縣)以及開州、云陽的部分地區,四川省的15個市,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約96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近6.3萬億元,分別占全國的1.9%、6.9%、6.3%。從經濟體量和人口總量來看,目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都占到了整個西部地區的30%,是當之無愧的西部經濟中心。省社科院研究員盛毅說,在“兩中心兩地”的戰略定位中,“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排在首位,也體現出核心目標的地位。
“經濟中心不僅是區域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最高代表,也是改革開放溝通國內、國際資源的重要橋梁和門戶。”新時代省情與發展戰略研究智庫的研究報告表明,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要聚焦提升“三力”,即提升引領力、集聚力和輻射力。
引領力體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城市發展水平。集聚力體現在城市引力、服務能力等;輻射力則指向對外開放。
對標世界級城市群標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總量僅是標準的40%,人均GDP僅為標準的30%。在全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體量、人均GDP也排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之后。提升經濟能級,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依然任重道遠。
如何實現?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鄭備曾給出答案:“堅持高質量發展,以現代產業體系為支柱,以現代城鎮體系為載體,以現代基礎設施體系為支撐,努力提升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這與《規劃綱要》給出的實施路徑,十分吻合。
培育競爭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是關鍵。《規劃綱要》重點提出“培育競爭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共建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等。“著力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優化制造業產業布局、培育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重點要打好特色牌,強鏈補鏈延鏈。”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廳長朱家德說,在協同上,兩地已成立川渝制造業協同發展專項工作組,加快推進產業協作,先后簽訂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能源運行保障、汽車、電子信息等多個專項工作協議,推動兩地產業鏈融合互補。目前,兩地汽車、電子信息產業全域配套率已提升至80%以上,兩地還聯合選定了20個首批產業合作示范園。
支撐經濟中心建設的,是現代基礎設施體系。《規劃綱要》提出“依托綜合交通樞紐和立體開放通道,提高參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整體經濟效率”。9月26日,備受關注的成渝中線高鐵建設啟動。這條高鐵不僅將刷新成渝間的空間新距離,未來更將成為沿江高鐵的重要組成部分,內通外聯將更高效。此外,天府國際機場高標準建成投運、四川啟動省內民用運輸機場整合等,也都是兩地“合力打造世界級機場集群”支撐經濟中心建設的具體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