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開展泥巴山廊道野外調查     四川省大相嶺省級自然保護區供圖工作人員開展泥巴山廊道野外調查     四川省大相嶺省級自然保護區供圖

  絕跡多年的金錢豹、大衛兩棲甲、光葉蕨等珍稀動植物相繼在我市被發現,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獨葉草、二級保護植物圓葉玉蘭在我市成片被發現……

  近年來,多種野生動植物在我市頻頻現身,這要歸功于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以來,我市充分發揮大熊貓作為“旗艦物種”的“傘護效應”。

  試點區域凸顯“傘護效應”

  “傘護種”是一個生物學上的概念,是指選擇一個生境需求能涵蓋其他物種生境需求的目標物種。對該物種保護的同時也為其他物種提供了保護傘,這種目標物種的生境需求綜合了其他種類生境需求的信息。

  大熊貓就是一個典型的“傘護種”。人們在保護大熊貓的同時,也保護了大熊貓棲息地內的其他物種。

  自雅安被劃歸大熊貓國家公園范圍,啟動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改革起,雅安著力開展大熊貓為“旗艦物種”的珍稀動植物保護、入口社區建設、自然教育等工作,為大熊貓提供更高層次的保障,將大熊貓的棲息地變成生態樂園。

  泥巴山、二郎山、拖烏山等生態廊道上,大熊貓恢復了往日生機。放歸的大熊貓“張想”被監測到從石棉縣栗子坪出發,通過拖烏山生態廊道進入冕寧冶勒;在泥巴山生態廊道監測發現母子熊貓活動蹤跡,跨區域的熊貓活動明顯增加。2019年、2020年先后拍攝到同一對母子熊貓在大熊貓國家公園蜂桶寨片區活動的珍貴影像,天全、蘆山等地大熊貓影像高頻亮相央視等主流媒體,沖上熱搜。

  當大熊貓繁衍生息的同時,大熊貓的“傘護效應”也讓試點范圍內的野生動植物及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

  寶興縣的全國首個綠尾虹雉保護研究中心,建立起成熟穩定的綠尾虹雉人工繁育技術體系,使這一種群的數量翻番;滎經縣積極開展珙桐“引種下山”工作,形成成熟的移植和嫁接培育技術;川金絲猴、雪豹、羚牛等國家保護動物和各種鳥類、小型獸類、兩棲爬行類、昆蟲等動物都在這片土地上找到了生存家園。

  廊道修復助大熊貓種群復壯

  大熊貓“傘護效應”的凸顯,要從大熊貓棲息地的修復說起。

  四川栗子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栗子坪保護區)是小相嶺山系大熊貓小種群分布的核心區域,受國道108線和G5京昆高速阻隔等因素的影響,大熊貓小種群被分為公益海和石灰窯2個局域種群。棲息地嚴重破碎化一直是困擾小相嶺山系大熊貓小種群生存延續的一大難題。

  雖然從2017年開始,栗子坪保護區采取了野化放歸的方式,但要達到長期續存的目標,僅僅依靠放歸外來大熊貓“補血”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通過建設走廊帶,提升當地種群自身的“造血”能力。

  為了掌握拖烏山大熊貓廊道范圍內人類干擾的類型、空間分布與時間格局、大熊貓及其他野生動物對廊道的利用情況,為廊道的保護管理提供準確的依據,栗子坪保護區工作人員花費一年時間,采取社區調查和野外調查的方法,收集到反映縣、鄉社會經濟狀況的相關資料和紅外相機數據,并作出分析。

  栗子坪保護區與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四川省大熊貓科學研究院合作,以石棉縣大熊貓國家公園內公益海大熊貓野化放歸基地為試點,開展了大熊貓繁殖及棲息地營建技術示范推廣項目,涉及公益海大熊貓放歸適應場改造面積360畝。項目從2020年10月開始實施,通過林冠下補植主食竹和主食竹復壯改造,使得示范地“喬木+灌木(闊葉灌木+竹)”復合層群落結構初步形成,公益海放歸基地的大熊貓棲息地得到了初步恢復。

  目前,栗子坪保護區已成功放歸“瀘欣”“淘淘”等8只大熊貓。監測發現,“瀘欣”參與到當地野生種群的繁殖并成功產仔,多只放歸后的大熊貓活動范圍拓寬到甘洛、冕寧等縣。

  逐步推進生態系統恢復

  滎經縣境內的國道108線上,有一處專供司乘人員休息的站點。在此駐足修整的司乘人員一眼便會看見宣傳大廳。大廳里,是關于大熊貓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這是四川省大相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為了提高人們對自然生態的保護意識而專門設置的。

  滎經縣是連接大小相嶺山系、邛崍山系、岷山山系的走廊地帶。2011年10月,監測人員于泥巴山廊道處,首次在野外拍到野生大熊貓。

  然而,作為國道108線的途經地,過多的人為因素時常干擾著大熊貓在該區域的活動。

  “過往車輛和村民上山勞作、放牧、打竹筍如果不注意,就會對大熊貓的活動造成影響。”四川省大相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說。

  為了提升泥巴山大熊貓廊道周邊社區居民對大熊貓國家公園和生態廊道的認識、增強居民的自然保護意識,四川省大相嶺省級自然保護區與滎經縣森林公安、林業部門等多個單位形成聯防聯控機制,開展上山巡護、入戶宣傳、勸導……

  日復一日的宣傳下,人為活動對大熊貓活動的干擾現象明顯降低。

  除了人為活動,泥巴山廊道現有的生態環境對大熊貓的生存也有明顯影響。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砍伐導致山林植被嚴重破壞,而封山育林所種植的人工林品種單一,致使泥巴山廊道生態系統受到一定程度破壞。

  2018年起,四川省大相嶺省級自然保護區就泥巴山廊道次生林受損問題,針對性地開展修復工作。通過清理雜灌、撫育新竹、疏林、種植本區域原有闊葉喬木等方式,逐漸改善區域內林木單一的現象。如今,1500畝的實驗改造區域初見成效,在常規監測中發現獸類、鳥類數量增加,實驗區域生態系統初步恢復。目前,改造區域正在進一步擴大。 

  本報記者  魯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