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化石發現于隆昌市古湖街道向陽社區5社,保存于距今約1.6億年前的晚侏羅世早期上沙溪廟組下部巨厚層細粒石英砂巖中,呈盤旋狀,推算其體長約10米。部分頸椎、尾椎和部分后肢骨骼已隨石材取出,目前尚有部分頸椎、背椎、肩帶、前肢、腰帶、后肢骨骼以及尾椎印模仍保留在施工現場。

古生物化石專家現場分析恐龍化石結構。 隆昌市委宣傳部供圖古生物化石專家現場分析恐龍化石結構。 隆昌市委宣傳部供圖

  據評估組專家介紹,該具恐龍雖然體型不大,但脊椎氣腔構造非常發育,頸椎短,尾椎短而粗,和四川盆地晚侏羅世常見的馬門溪龍類有較大差別,可能屬于我國還比較少見的新蜥腳類一個新成員。它的發現,對于研究侏羅紀時期恐龍的系統演化、生物多樣性、古地理格局、古環境變遷等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值得很好的保護和研究。

專家探究埋藏在砂巖中的恐龍化石。 隆昌市委宣傳部供圖專家探究埋藏在砂巖中的恐龍化石。 隆昌市委宣傳部供圖

  目前,隆昌市相關部門已對恐龍化石發現點進行24小時值守,并對已經發掘的恐龍化石進行集中統一存放、保護。下一步,隆昌市將按照《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和《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實施辦法》規定,按程序開展該恐龍化石發掘等相關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