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爾蓋縣麥溪鎮黑河村治理前](http://n.sinaimg.cn/sc/crawl/163/w550h413/20211025/7770-dbf5e108079f5022379045777997dbaa.jpg)
此后幾年,科考團對川西北地區的沙化現狀、發生規律、影響及危害、沙化與牧民生產生活的關系等進行了多次考察,形成了考察報告,并送往北京,請了六七位院士共同分析研判。
院士們也給出了積極判斷:相比北方沙區,川西北水熱條件更利于植被生長,要盡快治理。沙化治理是一項重大生態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聽了這番話,鄢武先激動萬分,認為自己肩上多了一份責任和義務。從北京回來,他立即向省林科院領導表明了自己想繼續從事川西北沙化防治研究的想法,領導欣然同意。
2007年底,省里開了防沙治沙大會,啟動了省級防沙治沙工程,省級財政此后每年拿出一定資金給予支持。
鄢武先也從省林科院和大專院校“拉”來一批人,組建了防沙治沙研究團隊,從沙化規律認識、治理方式、治理生態成效等方面開展科學研究,川西北防沙治沙駛入快車道。
與沙作戰,他樂此不疲:
實驗室撓破頭也沒轍,牧民一句話解開難題
防沙治沙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持久戰,面臨三大難題。
第一大難題,是流沙固定難。通過查閱學習北方治沙經驗,鄢武先發現,固定流沙的原理簡單,就是在沙區設沙障:先按照“2米×2米”左右的方格在沙地上打好樁,然后圍繞這些樁像編柵欄一樣編織沙障,再在方格中植灌種草。
但要找到適合的編織材料卻非易事。木材和竹子材料緊缺,遠距離運輸成本高,塑料對環境不友好。“當時我們坐在實驗室,撓破了頭都沒想出辦法。”鄢武先說。
一次,鄢武先帶領團隊聽取牧民意見。“何不試試柳條?!”牧民的這句話提供了新思路。原來,當地生長著一種灌木高山柳,采伐后生長迅速,其藤條正是編織沙障的絕佳材料!
“就地取材。”鄢武先如獲至寶,在團隊不斷選育推廣下,如今紅原縣、若爾蓋縣、阿壩縣等大部分沙障都采用高山柳藤條進行編織,效果不錯。
![柳沙障編織](http://n.sinaimg.cn/sc/crawl/117/w550h367/20211025/5c6e-61f581c6b8ac4e5767ee9530db2a6df1.jpg)
走“開放式群眾路線”,集思廣益,鄢武先又攻克了第二大難題——植物成活難。
川西北地區缺水缺肥,想讓植物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成活,必須在沙區尋找選育到生存能力強、抗病蟲害的優秀鄉土草種、灌木。
當地牧民告訴他們,有種高山紅柳,在水邊、路邊、山上,甚至缺土壤的地方都能生長。他們通過采集觀測實驗,果然符合種植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