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游客巴士,坐觀光索道,爬亂石雪山。10月25日上午,經過2個多小時、變換3種上山方式后,達古冰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科研處工作人員張伏終于來到17號冰川腳下。受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委托,他今天要圍繞17號冰川采集雪樣、冰樣、水樣。
全球變暖大背景下,冰川消融加速,作為全球海拔低,面積大,年紀輕,也是離中城市近的冰川,達古冰川也面臨這一問題。近年,達古冰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聯合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景區17號冰川組織開展試驗,應用地球工程學措施給冰川“蓋被子”,試圖找到減緩冰川消融的人工干預方法。
冰川是冰凍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氣候變化的重要驅動因素之一,而且是反映氣候變化的記錄器和預警器。達古冰川“蓋被子”試驗,是全球寥寥幾個走向實踐的SRM(太陽輻射管理)試驗,它對于應對全球變暖、緩解冰川消融有很好的示范效應。
10月15日,在達古冰川應對氣候變化與減緩冰川消融學術研討會上,達古冰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局長文定清說,冰川“蓋被子”一年,減緩冰川消融厚度達1.5米,這為景區生態環境科學保護作出了有益探索,提供了思考空間,堅定了發展信心。
五年面積減小了69.64%,達古冰川正走向“消失”
達古冰川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岷江上游,屬于長江流域。達古冰川屬于海洋型冰川或溫型冰川,是我國海洋型冰川緯度最北、最東的冰川分布區。據達古冰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提供的相關資料顯示,作為罕見的現代山地冰川,達古冰川形成于第四紀冰期。
達古冰川被稱為“冰川遺跡百花園”。冰川侵蝕地貌包括冰斗、槽谷、刃脊、角峰、羊背石、冰川磨光面等;冰川堆積地貌有側磧堤、終磧堤、鼓丘等;冰川冰面地貌涵蓋了冰瀑、冰裂隙、冰面河、冰面湖、冰塔林、冰蘑菇等。達古冰川現存冰川10條,總面積為0.41平方千米,區域最大冰川面積為0.17平方千米,其中,已開發的17號冰川,現已分裂成3部分,冰川面積分別為0.043平方千米、0.048平方千米、 0.050平方千米。
中國氣象局成都氣象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李躍清介紹,在全球氣候變暖下,近半個世紀以來,青藏高原主體增暖時間早、強度強、整體性好,川西高原和川渝盆地與此類似,不過時間、強度有一定差異,表現出復雜地形影響的局地化。“雖然氣候響應具有區域差異性,但青藏高原主體及其東部川西高原,以及東側川渝盆地的區域氣候都表現出變暖的主要特征。”李躍清強調。
“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在黑水縣城上高中,每年過年前后縣城都要下大雪,老師就組織學生上街除雪,最近10多年,除了山上下雪,縣城幾乎停不起雪了。”黑水縣紀委監委駕駛員扎西說,他感覺這就是氣候變暖造成的。
受氣候變暖影響,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2018年4月出具的《達古冰山(達古冰川原名)冰川旅游研究項目總結報告》顯示,過去五年間,達古冰川冰面面積減小了69.64%,冰川消失了4條。如果不加強保護,達古冰川區現有冰川資源將很快消耗殆盡。
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王飛騰表示,過去幾十年,隨著氣候變暖,全球各地的大多數冰川開始快速退縮。達古冰川屬于青藏高原東緣,典型的海洋性冰川,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尤為敏感,因此,應用人工手段減緩冰川消融尤為迫切。
2013年,達古冰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就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合作,在冰川變化監測、冰川保護、冰川旅游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研究。2018年,達古冰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與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下設的冰凍圈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決定進行冰川消融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