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工織布覆蓋的冰體。 徐登林 攝
試驗效果怎么樣?兩個月后,今年10月15日,王飛騰帶領研究團隊回到達古冰川。他們驚喜地發現,到目前,2020年實施的土工織布區域減緩冰川消融厚度達1.5米;而運用新型納米材料鋪設的區域,其試驗效果更為顯著,初步估計能夠有效減緩80%左右的冰川消融。
王飛騰一行此次試驗科考內容包括定量觀測冰川消融和探尋冰川保護與冰川旅游資源開發的相互作用,運用無人機、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等現代化技術手段觀測記錄2020年-2021年達古冰川試驗區冰川消融情況,全面尋求冰川保護與合理開發的耦合點。
就地取材,考慮人工堆雪
“納米材料相對土工織布,在延緩冰川消融上效果更好,現在可以下這個結論,但不足就是造價高。”王飛騰說,在達古冰川搞科研必須考慮性價比,土工織布的價格大約1元/平方米,納米薄膜材料價格大概是50元/平方米。
“我們一年的各種費用僅20萬元左右。”達古冰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科研處處長黃仕海說,王飛騰研究團隊做冰川保護試驗,景區沒有專門的經費,只能靠他們自籌有限的經費開展科研活動。為節約試驗成本,在材料的選擇上,團隊做了大量的市場調研工作和室內數值模擬試驗,從數百種材料中,選擇出了性價比最高的材料。
納米材料覆蓋的冰體。徐登林 攝
為節約差旅成本,只要沒有重大任務,王飛騰研究團隊每次挑選三四名精干的科研人員,從蘭州開車700多公里,前往達古冰川。“其實我們團隊有很多人都想參加這個試驗,但是最多不能超過五個人,因為再增加一個人,就要多增加一輛車,費用也會增加很多。”王飛騰說。
“盡管投入幾乎為零,但達古冰川保護工作仍然不能停。”王飛騰介紹,2019年IPCC發布的《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2006年-2015年,全球山地冰川的總物質損失每年高達約490千克/平方米,對海平面上升的貢獻高達0.61±0.08 毫米/年。近年,王飛騰研究團隊應對冰川變化嘗試的人工措施包括人工增雨、提升反照率、實現物質平衡等。
測量冰川表面反照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提供
王飛騰特別指出,降雪能顯著增加冰川表面反照率。因而,儲雪方案是應對冰川變化就地取材的有效人工措施。當然,方案要解決在什么地點儲雪、最佳隔熱材料、儲雪堆形狀等系列問題。他介紹,今年5月,其研究團隊在阿勒泰舉辦的“2021—2022國際雪聯越野滑雪FIS積分系列賽(阿勒泰站)”中就儲雪進行了技術指導,今年12月還將為北京首鋼大跳臺提供儲雪技術支撐。
“到目前,我們在達古冰川的實驗面積1500平方米,相對于0.41平方千米的總面積,無異于杯水車薪。”王飛騰向記者介紹,他已向達古冰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提出,下一步可以在山上就地取材,冬春儲雪夏秋用,同樣可以實現冰川保護,關鍵是成本低,操作簡單。
“近年,達古冰川做了關于景區資源一系列的科研科考項目,給冰川蓋‘被子’實驗,只是在資源保護方面做了一個小小的嘗試。”文定清稱,景區還從基礎的資源調查到冰川地質、野生動物、民俗文化等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力爭通過大量科研論證,為景區資源保護、合理開發、冰川旅游提供強力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