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
從滅鼠到控鼠,理念技術升級
在熱爾大壩,記者看到,天空中不時有老鷹盤旋飛過,有的停留在了類似電桿的架子上。“這叫招鷹架,老鷹是老鼠的天敵。”若爾蓋縣林草局技術人員說。
老鷹抓老鼠一般會站在高處觀察,然后俯沖下來。在草原平壩等視野開闊區,專家每隔500-1000米安裝一個招鷹架,高5至8米,老鷹在架上落腳觀察,甚至巢穴安家。在川西北鼠害防治區域,還招引或投放了狐貍、黃鼠狼捕捉老鼠,一只狐貍的控制范圍可達到兩萬畝。這種間接的控鼠方法,既安全又環保。
![鼠害洞穴](http://n.sinaimg.cn/sc/transform/767/w550h217/20211026/c0b4-38c374cbe1c16870e617d9ee4474cffb.jpg)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主要是化學藥品滅鼠,效果明顯,但副作用也大。滅鼠的同時也將其天敵及周邊動物滅掉,且化學藥品有殘留,易造成二次中毒和環境污染。”周俗說,后來轉變了觀念,從滅鼠變為控鼠,因為鼠類也是生態鏈的一環,超過環境容納量才成為害。
此前,原農業部組織實施全國草原“無鼠害示范區”建設項目,目標就是“有鼠無害”。我省選擇在雅江、道孚等8個地方建設了800多萬畝示范區,重點從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修復的角度進行防控。
過去,老鼠吃了化學毒藥很難受,會馬上向同伴發出信號,如今,提倡使用抗凝血藥品、生物殺鼠劑,老鼠剛吃下去不會馬上有反應,也不會引起二次中毒,對其他動物較安全;以前,用捕鼠夾捕鼠,被夾鼠會立即向同伴發出警告,如今,打鼠隊員在洞口安裝弓箭,讓老鼠自動“上鉤”。“這些控鼠方法,已在川西北多個地區推廣應用,效果較好。”省草原工作總站相關負責人說。
策:
持續加大投入,實施綜合防控
在甘孜州色達縣亞龍鄉一片草原上,記者看到,幾年前種下的草已長到了膝蓋高,良好的固土保水能力,讓老鼠無法立足。而另一邊未種草的地面上,仍有老鼠在活動。
“這表明,周邊生態系統修復治理,是鼠害防治的根本之策。”周俗說,如今,川西北草原治鼠,已從單一的方法滅鼠走向綜合防控,“鼠害防治是一個系統工程、持續工程,需要持續加大支持力度。”
![色達縣的草原鼠害 王代強 攝](http://n.sinaimg.cn/sc/transform/162/w550h412/20211026/488e-123bfd244feec0ec4d9f8da5cddc389f.jpg)
目前草原鼠害防治存在缺資金、缺標準規范、缺防治體系、缺防治藥劑等瓶頸。草原鼠害測報、防治信息網絡還不夠完善,還不能及時掌握鼠害發生動態,監測準確度也有待提高。
調查發現,在植被環境較好的情況下,老鼠的密度相對較小,草和鼠之間存在“草退鼠進”的某種協同機制。西南民族大學教授楊孔等專家建議,將草原鼠害治理和生態修復治理、地方發展進行統籌謀劃,加強鼠害治理知識宣傳力度,加大相關項目資金配套投入,增強對相關科研項目的支持,盡快建立完善監測預警與防控體系,推動形成群防群治、聯防聯控的常態化機制。(本文圖片除署名外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