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sinaimg.cn/sc/crawl/116/w550h366/20211028/bd22-7b16423b2370bc384f99320554e3287d.jpg)
中新網“中國新觀察”欄目專訪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董煜。 中新網記者 翟璐 攝
唱好“雙城記”,要下“一盤棋”
中新網記者: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如何理解這樣的戰略定位?
董煜:理解這個定位也要從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總目標著眼: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從“動力源”看,2018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部署,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要成高質量發展重要動力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成新動力源,也就是向以上三個地方看齊,共同構成推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
從“增長極”看,成渝地區經濟占了整個西部地區大概三分之一的比重,但整個成渝雙城經濟圈經濟總量在全國所占比重還不到7%,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這在新發展格局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兩中心兩地”之間也有內在的邏輯關系。科技創新是實現經濟中心目標的基本路徑,“雙中心”的目標還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最后這些都要落在一個根本目的上,就是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這也是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的由來。當然宜居的內容很廣,除了人民生活也包括生態環境要求,成渝地區作為長江經濟帶重要上游地區也承擔了保護生態的重任。
中新網記者:《規劃綱要》的總體要求中提出,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合力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平樣板。在您看來,唱好這出“雙城記”的關鍵在于什么?
董煜:這和當初確定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名稱有關。十八大以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區域戰略,唯有成渝被命名為雙城經濟圈,這本身就體現了這個經濟圈的特點——雙核心驅動,由兩個國家中心城市帶動。無論是成都還是重慶的主城區,都具備了建設成為國際級大都市的基礎,要把這個地方發展起來,雙核驅動格外重要。
所以唱好“雙城記”,首先要考慮怎么讓兩個中心城市分別能夠輻射帶動周邊地區乃至更大范圍;其次就是成都重慶之間如何打造更好的紐帶,建立更好的聯系,使得產業更好地協同。《規劃綱要》中特別強調統籌和協同,現在區域間存在競爭關系或是產業雷同的關系,但雙城經濟圈會促進兩地朝著同一個目標共同發力。同時,唱好“雙城記”也不是兩座城市的事情,兩座城市要分別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中小城市之間也要形成合力與對接。
真正唱好“雙城記”,首先要把雙城放到一盤棋里考慮,既要從中央層面加強統籌協調,建立專門的工作機制;成渝之間也要建立相應的機制,能夠在重大問題上面取得協同、形成合力。
![](http://n.sinaimg.cn/sc/crawl/162/w550h412/20211028/e2b5-531060fab405ef11fb5c9b22bc02c245.jpg)
重慶城市風貌。 鐘旖 攝
中新網記者:唱好“雙城記”,成渝地區應該重點關注什么?未來,兩地又該如何促進雙圈互動兩翼協同?
董煜:首先,主要還是成都和重慶主城區之間這條“中線”的文章。由于地理位置、地勢的關系,中線有些市縣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我們要通過交通的連接、產業的布局,形成若干個有效連接的節點,把這條主軸帶做強。
同時,北翼和南翼也都要加強連接。《規劃綱要》中對北翼和南翼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北翼突出強調一體化,比如四川要以南充、達州為中心城市促進周邊地區一條龍發展,重慶要以萬州為中心促進渝北地區的發展,然后通過川東北和渝東北的對接,強化這區域一體化發展,形成一條發展更同質化的北線;在南翼,《規劃綱要》對川南地區、川東南地區和渝西南地區融合發展作了重要部署,特別是其中重要節點城市,對航道的對接、重要產業的對接,特別是一些產業園區的建設都作了部署。
把中線、北線和南線文章分別做好了,肯定會促進成都重慶兩大城市之間的相向發展,這是最重要的。
同時,成都都市圈內部、重慶都市圈內部也要各自做好自己的文章,謀劃自己產業的發展。《規劃綱要》里對成都和重慶都有非常具體的新定位,比如對重慶有金融方面的要求,對成都有文化方面的要求,各個地方政府在各自的城市發展中有針對性地落實部署,特別是特色產業的謀劃、城鄉的融合和生態環境的保護。
中新網記者:目前,兩地深度合作不夠甚至存在競爭大于合作的現象,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如何處理好這種矛盾,促進協調發展?
董煜:這個問題也要辯證看待。首先,競爭不一定是壞事情,這意味著兩地有更強的動力去趕超先進,達到新的水平。當然在競爭當中,有些地方在項目爭奪、產業布置上確實存在著惡性的競爭關系。促進成渝雙城經濟圈的發展,最重要的是避免這樣的問題發生。
中央在兩個城市的產業和基礎設施方面的布局都是有側重的,也強調兩個城市對于資源的共享。我們以創新為例,成都和重慶都有自己的科技城,從中央的角度看,這種國家級科技城的建設是作為一區多園來謀劃發展的,里面的科技基礎設施、科研人員、研究是放在一起統籌考慮的,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創新的合力。創新的合力也會帶來產業的協同,兩地都有各自的特色產業,也都可以相互為對方配套。
雙城經濟圈的機制建設可以將一些事放在同一個產業園區去做,事實上現在已經有類似的布局。據我所知,今年前三季度,兩地已經有幾十個重大項目落地,這也說明兩地是在實實在在地推進協作,而不是只落在紙質的文章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