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尋寶 一場草草收場的狂歡
然而到了民國時期,圍繞張獻忠沉銀傳說展開的大規模尋寶,卻選擇在錦江之上望江公園一帶進行。這次發掘從1939年開始,一直持續到1941年,最終一無所獲。
既然江口尋寶見于諸多史實,為何民國的“淘金”卻定位錦江呢?
成都市檔案館保存的《呈請試辦四川江藏補助抗戰財力意見書》等檔案還原了當年的細節——1937年,一位名叫楊白鹿的人向政府報告:張獻忠離開成都之前,曾在錦江中以“錮金”之法,將大量財寶藏于江底。他還解釋,江口的遺金和“江藏”不是一回事。“江藏”,是張獻忠主動進行的藏寶。楊白鹿認為,當下正值抗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寇氛未滅,群力當堅。”若能找到江藏,自然可以謀補抗戰所需軍資。
如此驚天動地并且不為私利的獻寶,一度驚動了馬昆山、范紹增等名流,并且得到時任四川省主席王纘緒的允準。曹鵬程說,政府一開始自然也是不敢相信。他們派請專家查閱了相關史料,發現《蜀碧》《鵑碧錄》兩書所載略同,均提到了“獻賊欲敗走川北以前,將所遺蜀府金銀用法移之于江,涸其流,穿數仞實之,殺石工于其上,然后筑土放流,使人不得發”。最讓人心動的是,楊白鹿懇請道,自己已留心江藏27年。發掘一事,并不需要政府出錢,只希望得到政府同意并派特務隊保護即可,他所在的錦江淘江公司可以先墊錢尋寶,尋得寶藏以后,可能會撈得黃金白銀上百噸,而公司只取極少比例作為酬勞。
無本萬利,沒有理由不答應。轟轟烈烈的淘寶從1939年3月1日正式開始。他們在錦江上下斷水、日夜挖掘,十多天以后,果然有所發現:江底之下,發現無數枯骨并枯骨人頭四具,被認為是張獻忠藏寶時所殺石工及運夫遺骨。與此同時,還發現血浸砂石一層,有五六寸厚、面積很寬,可以作為張獻忠殺石工的佐證。
這兩項發現,讓錦江淘江公司頗為興奮。繼續深挖,又先后發現紅色石條數根,橫江排列,前后左右連接處還有桐油石灰。清洗干凈后發現,其中一根條石上還刻有“張”字。這些條石一共90多根,大多刻有“天”“下”“司”“○”等字和符號。
曹鵬程說,此次發掘,轟動一時。尤其不久后又在工程右岸挖出石牛,在牛角相對處發現一個半邊圓形的石頭,暗合了“石牛對石鼓”的民間傳說。然而兩個月后,錦江因春水上漲,挖掘被迫停工。此后兩年,錦江淘江公司重啟打撈,還發現大順銅錢數十枚,不過寶藏遲遲未能現身。公司經費難以為繼,淘金草草收場。
如今,江口沉銀考古發掘已證明張獻忠沉銀處就在江口,那錦江發現石牛等線索難道是憑空捏造?曹鵬程介紹,發現石牛確有其事,石牛現在還在望江公園,“但石牛應當為錦江鎮水神獸,其作用類似成都博物館館藏石犀。至于發現枯骨、銅錢,錦江作為航道,出現溺水者和掉落錢幣并非沒有可能。”至于紅色條石被說成血浸,他認為這可能是一種炒作,“估計當時錦江淘江公司財政已出現困難,所以要放出消息出來,目的是吸納新的投資。”
時過境遷,張獻忠在江口沉銀的民間傳說,成為考古的參考之一;現代考古也以大量出水文物,實證了民間傳說的可信度。至于張獻忠究竟有無在其它地方“錮金”,只有留待未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