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  羅敏

  11月11日至16日,四川盆地出現今年秋冬季首次連片污染過程,涉及16個城市,一共出現53天污染。污染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為何一到冬季,四川盆地空氣質量就會出現反復,盆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對空氣質量的影響真的有那么嚴重嗎?

  關于大氣污染的問題有“一籮筐”。11月25日,省生態環境廳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在視頻連線中,對社會大眾關心的問題一一進行解答。

  問:這輪污染過程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賀克斌:這次四川盆地形成區域性、持續時間相對比較長的污染天氣過程是綜合作用下的結果。主要有4個方面原因:一是盆地內污染排放總量超過環境容量,這是引發污染過程的基本條件;二是盆地大氣環境受一次排放和二次轉化影響,特別是二次轉化提升快、占比高,會在某些時段出現峰值;三是四川盆地的特殊地形,傳輸影響明顯,其傳輸過程在全國來講也具有特殊性;四是不利氣象條件和盆地的特殊地形共同作用下,客觀降低了特定時段的環境容量,助推形成高污染,同時在高濕環境下會加快污染物二次轉化。

  問:上一次出現該情況還是2016年,對比兩次污染過程,在應對及處置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賀克斌:通過兩次污染過程對比,整體判斷這一次氣象條件跟上次類似,但結果不一樣,因為通過這些年積累下來的科技支撐和管控機制,應急管控起到了削峰、延時和搶回一些優良天的基本效果。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預警預報和短期應對的綜合措施,全省的重度、中度、輕度污染,比預測少了3天、6天和12天,各個城市的實測濃度比預測下降了6%~12%。二是全省提前發布預警,各地立即開始管控,使污染形成推遲3天,降低了基本濃度,也拉低了后續污染峰值。三是預測所有城市總的污染天數會達到74天,實際污染天數減少了21天。

  整體來說,這次污染過程對比2016年,是四川盆地長期減排和短期應對能力提升起到的綜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