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尹勇 祖明遠

  12月3日,冬日暖陽。綿陽科技城新區直管區西片區拆遷現場,幾名村民站在工地旁邊,饒有興致地看著眼前的規劃圖,不時還討論著,“你看,這是市民中心,那邊是學校。”對于這里未來的景象,村民們充滿了期待。

  在拆遷現場的涪城片區、安州片區辦事處干部群眾們,都正在見證綿陽未來城市新中心建設拉開大幕。日前,《綿陽科技城新區直管區城市設計》(以下簡稱《城市設計》)通過批復。自今年3月底揭牌以來,綿陽科技城新區的一舉一動都十分引人關注。對這個被明確定位為“引領綿陽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的省級新區,其城市空間要建成什么樣?如何確保規劃落到實處?城市與產業空間如何有機融合?這些都牽動著外界的眼球。

  立意

  一繪到底,少留遺憾

  說起綿陽的城市建設,此前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就是那條35年前修的50米寬的臨園干道,至今這條道路仍是綿陽城市交通“命脈”之一。

  綿陽嘗過規劃領先的“甜頭”。今天來到綿陽的外地朋友,都會被臨園干道的暢通和便捷所驚嘆。

  這條雙向八車道的交通干道構成了綿陽城市交通的“一橫”,承載著主城區東西聯通的關鍵重擔。令人驚嘆的不只是其寬度,更是其前瞻性——這條道路修建于35年前的1986年。

  在當年5月,臨園干道開始動工修建,設計寬度達50米,這在當時被許多市民所不理解,但此后汽車保有量的猛增印證了這一規劃的“先見之明”。

  這種規劃領先帶來的“一步到位”,也免去了在此后“小修小補”不斷拆遷拓寬道路所帶來的麻煩。值得一提的還有,在修建過程中,綿陽要求將郵電線、路燈線、雨污水管等10多種管線埋在地下,做到了“天上不見線”,這在綿陽城市道路建設史上是第一次,在當時全國中等城市中也不多見。

  數十年積累下來的城市規劃建設經驗,也將在綿陽科技城新區的規劃和建設中得到充分體現。

  隨著相關規劃出臺、相關項目簽約,科技城新區城市中心的建設藍圖初顯。其中,以創業大道的規劃設計為例,可從中一窺綿陽科技城新區建設的匠心獨具。

  創業大道北接綿宏路、直通安州區、南連一環路、直至綿陽經開區,將是綿陽未來城市主軸之一。這條路與另一條城市主軸科技城大道交匯點,正位于綿陽科技城新區直管區西片區,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拆遷現場附近。

  創業大道在綿陽科技城新區直管區內的路段,設計之初其周邊地塊多為住宅用地,而新出臺的《城市設計》則將其調整為商業、辦公、公共服務等核心功能,住宅地塊被調整到道路更外側空間。

  這樣的變化與臨園干道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今天的道路建設,不僅要考慮道路寬度、通行條件等,而對于道路對周邊帶動作用,綿陽的主政者思考得更為深入,也更為長遠——力求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不留敗筆,少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