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管
村民當“股東”賺分紅,或參與管理
到戶資產和公益性資產,都有明確的“責任田”,而經營性資產的管理方式則各有不同。
今年11月印發的《關于加強扶貧項目資產后續管理的實施意見》中,明確對經營性資產,可采取承包、租賃、合營及獨資等方式擇優落實經營主體,優先滿足脫貧戶、村組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帶動力強的新型經營主體需要。
紫福村投入30萬元扶貧資金,與蓬溪縣民欣香桂公司合作成立專業合作社,集體以資金、土地量化入股,形成股份資產,由民欣香桂公司全權負責經營管理,農戶享有土地、務工、分紅三重收益。目前,該合作社香桂種植規模已達440畝,常年吸納30余名脫貧勞動力就業。
蓬溪縣明月鎮白廟村則將經營性資產的管理權限“緊拽”在村上。該村整合涉農資金150萬元建設大棚及道路等配套設施,培育雞縱菌、袖珍菌、豬肚菌、羊肚菌4種菌菇,形成了實物資產。成立了軍綠專業合作社,負責基地的運營,管理人員則由本村的退伍軍人和村民代表組成。“村民共同參與經營扶貧項目資產管理,一方面增強村民的責任意識,強化了對資產的監督;另一方面,產業發展自主權大,如果菌菇經濟效益不好,可以進行改種,降低扶貧項目資產縮水的風險。”白廟村村支書李庭介紹。

怎么分
收益優先向幫扶監測對象傾斜
“到戶收益,也就是村集體經濟分紅,我們優先分配給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村集體的部分收益,主要用于文化活動的開展、基礎設施的維護等方面。”紫福村村支書陳紅說,提前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共同商討方案,再進行村務公示,讓每一分收益都在陽光下運行。
省鄉村振興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扶貧項目資產所得收益重點用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實現鄉村振興,分配方案需體現精準和差異化扶持原則,“鼓勵采取參加村內項目建設、公益性崗位等勞動增收方式進行分配,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提取的公積公益金重點用于項目運營管護、村級公益事業等方面。到戶收益分配主要向監測幫扶對象傾斜補助。”
基層缺人才,是扶貧資產項目管理的另一大難點。“在駐村幫扶力量的選派中,適當考慮與當地產業發展相匹配的人才,當地還應積極協調農技人員下鄉送技術、送服務。同時,設立公益性資產專項管護資金,提高應對特殊情況的靈活性。”四川農業大學教授藍紅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