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嚴?
供給側改革,讓特色小鎮真正有“特色”
業內人士評價, 嚴控特色小鎮建設,源于過去多年來的建設太多、認定太濫太寬,以及由此衍生的諸多問題。
很難說清特色小鎮一詞源于何處。但國家層面提出加強特色小鎮建設,是2016年。這年7月,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當年10月,全國第一批127個特色小鎮名單出爐。彼時,互聯網小鎮、生態小鎮等概念勃興,不少特色小鎮如雨后春筍。
“一擁而上。”成都某城鎮設計單位負責人坦言,2016年之后,在“特色小鎮”概念風行之后,其命名權已經不再是住建、發展改革、財政三家單位的“特權”。在其他業務主管們介入下,森林小鎮、康養小鎮、文旅小鎮等隨后進入人們視野。前述負責人坦言,曾在一個鄉鎮,一次性見到六七塊各種名目特色小鎮的牌匾,“有的甚至是各類協會頒發的,有的還沒建成牌子就給發了。”
過多、過濫,這是社會對特色小鎮的印象。不僅口碑不佳,運營過程中的失敗案例頻出,更是讓不少建設運營主體背上了債務負擔,也影響了公眾對特色小鎮的評價。
例如,陜西咸陽市禮泉縣的東黃小鎮,系2015年前后斥資5億元打造的特色小鎮。但如今,早已門可羅雀;江蘇的常州市楊橋古鎮,2008年便開始布局建設,結局如出一轍……一擁而上者不少已經折戟,“空心鎮”“鬼鎮”并不少見。
業內認為,“千鎮一面”、“掛羊頭賣狗肉”之下的特色小鎮沒有“特色”,是最根本的因素。“除了名字,建筑風格和特色小吃基本一模一樣。”這是不少游客在游歷特色小鎮的一致的“吐槽”。
眼下,嚴控數量、嚴把質量關,其目的就是想讓“特色”名副其實。同時,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讓特色小鎮發揮其銜接城市與鄉村作用,為城鄉融合、新型城鎮化、共同富裕做出更大的貢獻。
怎么建?
以產業為核心,為特色小鎮打牢“地基”
特色小鎮怎么建?
先看定位。《意見》提出:特色小鎮是一種微型產業集聚區,具有細分高端的鮮明產業特色、產城人文融合的多元功能特征、集約高效的空間利用特點,既非行政建制鎮、也非傳統產業園區。
何為微型產業聚集區?答案是,重在培育集聚細分產業,承接中心城區轉移的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增強生產生活、公共服務、文化旅游等功能。最終,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平臺、新型城鎮化建設新載體、城鄉融合發展新支點。
再看建設途徑。
產業是“當頭炮”。具體來說,堅持“一鎮一業”“一鎮一品”,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打造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產業。控制指標是:特色產業投資占總投資比例原則上不低于60%,全員勞動生產率原則上不低于20萬元/人,文化旅游類特色小鎮接待游客人數原則上不少于50萬人次/年。
“沒有產業就沒有基礎,自然就沒有特色和產出。”四川省社科院相關負責人認為,這些指標就等于在給特色小鎮“施壓”,“不然,這就背離了特色小鎮的定位和建設初衷。”
就業緊隨其后。其控制指標是:“三新”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原則上不低于20%;先進制造、科技創新、創意設計、數字經濟類特色小鎮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原則上不低于2.5%;吸納就業人數原則上不少于2000人。
其他方面,在產城人文融合上,特色小鎮綠化覆蓋率原則上不低于30%。至于建投資運營機制,則以企業規模投入為主、政府有效精準投資為輔。而且,建設期內建設用地畝均累計投資額原則上不低于200萬元。
中國市政工程西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認為,這些涉及投入、產出、就業等領域的指標基本就是“紅線”和“高壓線”。如此一來,可以倒逼各地在建設過程中提高建設、運營管理水平。最終,讓特色小鎮變得更加“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