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的發電路:高昂成本“勸退”企業

  2009年,康定將地熱綜合開發利用瞄向發電,邀請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地熱能工程中心為其定制了地熱發電項目可行性報告,提出地熱發電及綜合利用模式。

  在此之前,康盛公司已經在康定完成了一系列地熱勘探前期工作,鎖定四個資源富集區域,打算試點一個地熱綜合開發利用項目,發電也在企業的規劃之內。

  很多人想不到,用來泡澡的溫泉,其實屬于礦產,按照礦產資源的管理要求,想要勘探必須依法取得探礦權,而想要開發利用必須要有采礦權。

  康盛公司的2兆瓦地熱發電試點項目早在2017年就已建成試運行成功,但遲遲不能并網發電的“硬杠杠”就是礦權。康盛公司自2008年拍下4個探礦權后,十多年過去了,一直沒有轉為采礦權,因此無法實現商業開發,只能做試點。

  一般來說,探礦權人有權優先取得勘查作業區內礦產資源的采礦權。為何不去申請?康盛公司副總經理張平健卻說:“不想繼續開發了。”

  張平健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看投入,地熱發電投資較高,算上基建成本,平均每千瓦的投入達到3000多元,比水電、風電、光伏都高;看產出,現有的地熱發電項目,老牌的羊八井成本高達0.9元,即是“十三五”期間建成投產的羊易電站,在技術革新之后,成本也超過0.5元,但上網電價只有0.25元,還不到成本的一半。

  “繼續開發還要繼續投入,越做越虧,沒有動力。”張平健坦言,目前,公司有意出售或尋找合作開發康定地熱礦權,但是找到價格合適的出價方也并非易事。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價格政策的缺失是導致地熱發電發展滯后的關鍵。鄭克棪介紹,地熱能作為可再生能源,在世界多國均享受相關優惠政策,然而,在我國西藏地熱發電上網電價每度僅0.25元,并不像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一樣能夠享受補貼。

  價格政策缺失使得不少有實力的企業對地熱發電項目一直持觀望態度,從而導致產業鏈整體配套難以及時跟進發展,地熱發電事業進入惡性循環。

  地熱發電聽起來是個新鮮事物,其實開發利用早已成熟。全球已走過上百年歷史,新西蘭、菲律賓、美國、冰島、日本等國都先后投入到地熱發電的大潮中,其中,美國地熱發電裝機容量已超過3000兆瓦。“從世界范圍來看,地熱發電前期沒有不靠補貼的。” 鄭克棪說。

  冰島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最近的80年間,冰島從最初依靠泥炭和進口煤炭獲取能源,到逐漸取“熱”于地下,成為歐洲使用清潔能源占比最高的國家。為了鼓勵企業進行地熱開發,1960年代后期,冰島政府將前電力基金和地熱基金合并,成立了能源基金,以進一步促進該國地熱資源的開發。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該基金已向地熱勘探和鉆探公司提供了大量貸款。如果鉆探未能產生預期成效,貸款則可轉換為贈款。這種“政府買單”式舉措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顧慮,從而加快了地熱開發過程。政府“力挺”之下,冰島地熱開采規模不斷擴大,相應的地熱供暖價格也逐步在降低。如今,冰島地熱供暖占比已超過九成,發電超過25%。

  我國地熱發電成本高居不下,除了價格政策缺失之外,多頭管理也是重要推手。溫泉是礦也是水,買礦要收錢,用水也要收錢。取熱不取水的發電領域,抽出的水即便回灌也要收取水費。去年9月1日起實施的《資源稅法》更對地熱要求“按原礦1—20%或每立方米1—30元”的稅率標準征稅。在鄭克棪看來,這無異于給地熱再潑一瓢“冷水”。

  未來的方向:以地熱能開發為依托推進綜合利用多能互補

  不可否認,地熱發電有眾多優勢,相比風能、太陽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地熱發電不僅利用效率高,且不受天氣、晝夜、季節影響,可連續穩定地輸出電能。從國際經驗看,平均年可利用可達6300小時,先進機組可達8000小時以上。

  但從需求端來看,地熱發電規模普遍較小,相比動輒成百上千兆瓦的水電項目,單個地熱發電的裝機不過幾十兆瓦,對電網的貢獻十分微薄。對四川來說,川西等地熱資源豐富的地區往往也是水電資源豐富的地區,且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產電能力強但用電需求弱, 地熱發電顯得既落寞又“多此一舉”。

  水電大省四川,到底要不要搞地熱發電?多位受訪專家都提到了資源優勢,資源品味好意味著成本一定程度可控。從全球能源發展的趨勢來看,傳統的能源大國也開始擁抱地熱發電,“油桶”伊朗去年就上馬了地熱發電項目。鄭克棪認為,“雙碳”大背景下,四川既已提出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方向,不僅要關注傳統強項的水電,也有必要在資源優勢突出的地熱上率先探路,培育地熱綜合開發利用產業,進一步降低成本,打造示范區。

  溫泉綜合利用方向幾何?專家提出了這樣一幅場景:川西一處200度的高質量溫泉,蒸騰的熱氣從地下1000米的巖縫噴涌而出,推動井口的發電機組,頭道熱先發電;發電后90度左右的尾水進一步循環,流向供暖站機房,將熱交換給管道里的水,為城區寒冬中的千家萬戶送去溫暖;供暖后的水溫45度左右,可以輸送到溫泉度假酒店,正適合泡湯;最后,熱量進一步消耗之后,水溫仍然有15-30度,循環到農業大棚、牲畜暖棚、工廠,給工農業生產送去必要的熱量。這樣的梯級利用方式曾經被四川很多地熱資源富集的地區寫入規劃,但因為政策、技術、成本、資源品質等原因最終都沒有實現。

  西南石油大學地熱能研究中心主任祝效華認為,要讓地熱市場真正“熱”起來,呼吁國家政策引導和調整的同時,四川也應該優化利用思路,以地熱能開發為依托,加強科技創新,發展太陽能、風能等多種清潔能源綜合利用模式,走出一條“熱主電輔、工民兩用、多能互補”的綜合利用之路。

  “高溫地熱資源開發關鍵技術還存在眾多瓶頸。”李曉認為,四川省應加快布局地熱能淺-中-深梯級綜合利用及多種清潔能源互補、分布式新能源智慧供給一體化的新能源技術研究,加大對地熱資源科研立項的支持和經費投入的保障,激勵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關鍵是要開展試點,要實實在在給政策和資金支持,讓項目能夠真正落地。”

  此外,地熱能否實現高效開發,源頭在于資源品質。現階段,四川省地熱資源勘查開發程度不高,基本處于“就熱找熱”階段,開發利用僅局限于分散的點上。省地礦局相關負責人建議,加快推進全省地熱資源詳查,查明資源“家底”,為今后綜合開發利用鋪路。